據說趙治勳翻爛四本吳清源全集,他在這四本全集中學習什麼?學習吳清源先生怎麼下棋?不是,現代超一流棋士的技藝未必比老先生差了。趙治勳學的是吳清源先生九品之外每步棋的境界,每步棋的內涵,而且他一定是每次都有提高,都有心得,就像修“道”得道一樣,他才可能翻爛四本同一個內容的“棋道”書籍,現代中國年輕棋手中,不知有誰能做到?都已經是國手高手了,了不起了,可是於棋道的境界呢?
你看陳祖德、聶衛平、馬曉春,他們是以棋的境界去看別人下的棋,境界中包括了勝負,包括了棋手的心態,包括了平常心所包含的一切,所以他們判斷棋局內涵與別人有差異,他們能看出下一步棋時棋手的所有心態。
如老聶評論弟子,說他們都還嫩,別人就說了:“你都下不過他們了還說他們嫩,那你就比試比試呀,贏他們呀!有本事也打個等級分第一呀!”,老聶說韓國棋手對布局不是差,而是太差。大家更笑他了,世俗總認為,你好你就贏人家呀!別下不贏嘴硬,光大嗓門嚷嚷。老聶又說:“我隻要不出昏招,五十步內仍然天下第一。”大家更笑話他大話無邊,英雄遲暮了。其實不是,時至今日,聶衛平能做到五十步內天下第一,他本來就具備這種境界,隻是他很難再凝聚他一生的心血於一盤棋中了。他現在再怎麼下,都隻能是淺嚐圍棋,並未進入他真實的忘我境界中,他也被外在因素所牽扯幹擾而已,可他對圍棋的評論卻來自他的境界。
如陳祖德先生,為什麼退?是心力與身體的問題而非棋力的問題。因為他們下一盤棋,真正是嘔心瀝血!要他從境界中出來都很難。很多的時候,連他們自己都怕進入到那種境界狀態中去,因為那種境界中有生與死。現在年輕國手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再過十年看行不行,如果不加強對圍棋內涵境界的理解,就是當了世界冠軍,怕也達不到前輩的這種境界。
技藝與棋道是圍棋的雙麵內涵,棋道一定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支撐的,而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中主要是儒學和道的精神境界。日本民族的文化脫胎於中華,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分支,他們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在各個領域很好地發揚了它。可為什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開圍棋新局麵先河的還是中華兒女吳清源先生呢?這就是母親文化的底蘊所致。
吳先生少年即已掌握“四書五經”等,時時能夠背誦,先天他就比日本人更了解圍棋文化的內涵源於何處,並於一生中未有忘懷,時時於棋道的追求中感受中華先賢的智慧精華。因此他能打開圍棋的新局麵,給圍棋帶來新的變革、新的境界,並告訴世人圍棋的至高境界是“六合與中和”。而這種境界,隻怕李昌鎬要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方能明白,更不用說年輕氣躁的國手們了。
正因為如此,趙治勳能翻爛幾本吳清源全集而樂此不疲,能於失敗中始終凝聚那不可凝聚的心血,為棋道而生,為棋道而死,把生命都融於棋道中。我們看日本,能於六十歲而依然不言老,依然活躍並馳騁棋壇的,一定與吳清源先生有關,一定是受益於吳清源先生對棋道的理解的人。而聶、馬是驕於先天,卻又失於先天文化的底蘊,故有心力不續、生活紊亂之象。
民族文化的精華是這個民族永世的脊梁,脊梁斷,人無以立身;傳統美德斷,世人無以繼承。民族的財富瑰寶是什麼?就是傳統文化及其蘊藏的精華,如果中國的圍棋國手們都能以“先手”——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蘊為自己追求圍棋技藝與棋道境界的升華而鋪路,如果我們的圍棋愛好者都能以民族文化的美德與內涵去教導學生,那圍棋的天地將永世流芳於中華大地。
與網友的問答
網友:
不懂圍棋,也不知道這些人物,能介紹一下圍棋與這些人物嗎?
中和道長:
好!確實很多人不了解圍棋。“琴棋書畫”之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誌》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智力與行為都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陶冶他的性情。因此,堯製造圍棋的目的,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其實,堯也是個道行很高的人,他深深懂得陰陽運行之道,所以,用圍棋來表現太極、陰陽的變化規律,並借此來培養孩子的智力。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一樣器具能像圍棋一樣準確表達陰陽運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