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棋藝與境界(1 / 3)

中和道長

發表時間:2004-10-22

“快”如果沒有基礎與內涵作支撐,“快”就成了浮躁和華而不實的代名詞。快棋比賽隻是強調步調的快慢而已,國手之間下快棋比的也並不是快,比的還是棋力與功夫,這裏麵有他們全部的構思、謀略、計算深度作支撐的。

真正的所謂“快”,隻存在於高手與下手之間。同水平的對手之間,不存在快的實質,最終是要以綜合實力來鬥功夫深淺而致結束,以鬥智而致勝。你看高級別的拳擊比賽、武術比賽都是如此,想以快致勝是很難的,可以在戰術中結合快,也可以在戰術中利用對方的快來達到戰略目的。而高手對下手,因為對棋理解的境界不同,計算能力、謀略能力、戰術運用能力、均衡能力等都不在一個檔次,高手對棋局有絕對的掌控能力,那就存在實質意義的快了。

因此,專業與業餘的比賽要讓子以求弈棋力量的均衡,高段與低級也是如此。即使這樣了,高手下棋仍然落子如飛,你絞盡腦汁、機關算盡,也比不過高手一瞥之間算路與謀略的精深。武術也是如此,你在內家高手麵前,無論你如何快,什麼劍快拳快,在高手看都是慢,甚至像花架子。當然,快也在“道”的內涵中,所以人們從快棋中也能夠感受到下棋的樂趣,“道”之中自然而然包括了更高境界的快。沒有內涵的快,以快取樂,是一種自娛,達不到真正提高棋藝與人生境界的目的。

近代圍棋的發展史,是對圍棋文化深刻內涵的不斷詮釋,是對曆史上棋理、棋彥、棋道等中華儒家、道家文化精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的過程。因此才會有吳清源先生對圍棋新時代的開天辟地,才會有他老先生對未來圍棋將是“六合與中和”的定位。

高手們之所以成為高手,靠的不光是勤奮刻苦。在棋手培養的過程中,大多需要勤奮,但老師更應該不斷把圍棋層層的文化內涵與棋道棋理的深層內涵教給學生,才能將業餘培養成專業、將愚鈍變成聰慧,棋藝上才會有質的飛躍。

馬曉春先生就說過,他的棋與勤奮無關,卻被人誤以為天才,其實不是,隻是他善避彎路,比別人更善於從棋道棋理廣闊無邊的內涵中理解圍棋,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到他的競技之巔,在技藝上他無法再超越他對圍棋內涵的理解,就從競技中滑落,轉而將棋道運用於廣闊人生,追求更開闊地理解圍棋內涵,勝負已不在其中。這,才應該是棋手真正的歸宿。

為什麼圍棋國手們在比賽中總講究要以“平常心”比賽呢?其實平常心就是於比賽中忘卻比賽,於競技中忘卻勝負,放下一切功名利祿對智慧的影響,放下一切凡俗之氣所引起的躁動,從而達到忘我。隻有這樣,棋手才能真正地平靜下來去思考判斷,才能達到人與棋、人與境界、人與洞察機變合為一體。正是這種人與棋合為一體,忘卻了勝負,忘卻了自我,才能於對弈中敏銳地觀察、迅速捕捉到勝負的因素,從而贏得比賽。

你看聶衛平、馬曉春他們在直播現場比賽,那麼大的外在因素卻影響不到他們,你在他耳邊說什麼他都聽不到,從而將自己的棋藝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要真正做到“平常心”是很難的,這就是功夫。

按照《棋經十三篇》所敘:“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複雲。”那麼,剛才所述高手所具備的能力,還隻是八品之下的境界而已,還隻是入神、坐照、通幽、用智等的描述而已。而李昌鎬的棋是若愚與守拙的最好詮釋,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在技藝上可以稱雄於天下。“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講的可不是這之外其他不能入流的意思,古人是說,在圍棋這九品技藝境界之外,還有更多高深的內涵境界無法描述,無法說,需要棋手在對棋道的追求中去認識體會。而這些境界,卻是一個棋手能否一生都保持技藝強盛持久的根本內力,這種內力一定來源於傳統文化的熏陶。像吳清源、木穀實、橋本宇太郎、板田、藤澤秀行、林海峰、趙治勳等,無不如此。

庸手是以追求勝負為目的,所以外在因素和內在的躁動自然會幹擾到他們。他們會因棋局的好壞而喜而樂,也會因勝負而大喜大悲,情緒失控,從而體悟和感受人生的喜怒哀樂。高手不是這樣,高手下棋,是融一生的境界,融一生對圍棋內涵的理解,在人與棋合為一體的忘我中展開棋局,是先有棋局計謀而後動。在一局棋中,如果融進了他一生的精華,卻因為某一種因素而敗落,他就會限在那局棋的境界中出不來。正因為他融集了他境界中的一切,包括了他的心血,所以他們的一局棋常會使人虛脫,會使人衰老,會使人出不來。像演員入了戲,分不清自己在戲裏還是戲外了。

如聶衛平,在他的頂峰,對棋的理解與運用確實是超凡入聖,前無古人,氣勢磅礴又絲絲入扣,卻因“應氏杯”唾手可得時的一步之漏而隕落,從而造就曹熏旋的輝煌。他為什麼隕落?除了棋之外的影響,他是被這種心血鬼使神差地付之東流而擊倒,絲毫沒有冠軍得沒得到的榮辱。你再要他凝聚那種境界,凝聚那種心血,他很難做到了,更因為他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如馬曉春,落敗於小林光一,受其半目淩辱,用九年之心血,磨煉那半目的功夫,在一次次挫敗中提升自己對圍棋的理解,終於將小林光一打為下手。可是當他又遇李昌鎬而遭受同樣的結果時,他已經無法承受那種超越所要付出的了。一個人要兩次凝聚生命與心血翻越大山,是很難承受的,所以馬曉春是被自己的心力不續而擊倒。當今中國棋手,能夠將圍棋與棋道、與人生境界合而為一,畢其一生心血而下棋的,隻有陳祖德、聶衛平、馬曉春三人;劉小光、錢宇平、芮乃偉差半目;俞斌和曹大元差一目;年輕一代國手們得他們自己去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