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道長
一、《周易》是描述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一本奇書
無論《周易》八卦的來源如何,《周易》八卦的功能之一就是預測。在古代,把預測叫做占卜、占噬。《周易》、《易經》就是指的“八卦”,離開八卦卦象來談《周易》就好比離開了身體去談思想一樣,沒有了八卦的卦象,《周易》隻能是個空殼。所以大家思想上要明白《周易》與八卦是同一個東西。
本體宇宙的結構與三位一體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數學幾何中的“勾股弦”定律,描述的是最穩定的直角三角形比例,這個定律也對應到宇宙三位一體的結構。宗教中所有思想,也同樣與這個結構有密切關係,例如釋迦牟尼佛講的“戒、定、慧”,道家講的“三清”,基督教講的“聖父、聖子、聖靈”,而在《易經》中講“易”包括了“象、數、理”三個方麵。這些都是本體宇宙三位一體結構在天體不同層麵的描述與體現。
所以,“易”包括了“象、數、理”三個方麵,它們就是三位一體的關係。萬物有它千變萬化的形象,萬物有它的定數,萬物有它內在運行的理。並且,在不同境界中有它不同的體現。
因此,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用《周易》、《易經》來稱呼“八卦”,好像這樣一來就變得高尚了、深邃了。而如果用“八卦”來稱呼《周易》、《易經》,好像一下子就變得粗俗、低下,又與封建迷信混為一談。現代中國人更是隻講《周易》而不言八卦,講《周易》就是國學,能登大雅之堂,講“八卦”就是封建迷信,這實際上是一種絕對化的思維在起作用。
“八卦”的本身,就是如實客觀地反映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在陰陽兩種因素影響下的客觀存在與變化規律,或者說《周易》是古代中華民族研究與描述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一本奇書,它超越了現代西方科學對宇宙天體的認識範疇。
我們從世界傳統文化的所有因素中都可以看到,我們眼睛所見到的物質世界,隻是整體宇宙的一部分,而相當一部分宇宙體係我們還看不到,研究不到,但它卻確實地對這個物質世界起著它應有的作用。科學認識到人的肉眼隻能看到光的一億分之一,說明我們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未必是全部。而“周易八卦”卻具有這種功能,對所有在陰陽兩種因素影響下,事物運動與變化規律作出客觀反映。它本身無好無壞,無善無惡,無是無非,它的本身是形而上的。是人對“八卦”有好與壞,是與非的分別,從而形成了形而下的東西。
宇宙本體就是一種能量的體現,而且在不同層麵存在不同的能量,層次越低,能量級別也越低,能力也越低。人的思想對能量的認識是建立在“火”、“火藥”的認識基礎上,離不開人類生存的時空環境對思維的影響,因此對能量的認識帶有負麵的恐懼。而高層宇宙能量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是維護整體宇宙和諧的,“佛光普照、禮儀圓明”就是高層能量智慧的一種具體體現形式。宇宙本體從根本上講,就是和諧。
越符合“道”的東西,就越來越融入宇宙本體之中。而越來越不符合“道”的東西,就越來越偏離宇宙本體,佛家所說的種種業因果報與因果循環也就因此而產生。
道家對個體與整體宇宙的認識是“天人合一”的對應關係,這種“天人合一”的對應關係體現在人體與宇宙、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小環境與大環境等等一切層麵上。朱熹所講的“物物有太極,事事有太極”,宇宙從大到小,從內到外,就是“天人合一”的對應關係,宇宙外麵是什麼樣,人體裏麵就是什麼樣。
除了這種關係的對應之外,“天人合一”揭示了人與宇宙萬物是一體而不是二。合一就是一體,無大無小、無內無外。這種“合一”就如同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也叫返本歸真。佛家講:宇宙是一不是二,是二就產生分別心。
“八卦”反映了陰陽的變化規律,而陰陽是“太極”的一體兩麵,也就是同一種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陰陽對應到精神與物質、思想與肉體、善與惡、好與壞、美與醜、愛與恨、高與低、是與非等等。
正因為愛與恨是同一能量的不同表現,所以,當愛到深處時看不到對方不好的因素,如同被太陽照耀時見不到黑暗;而一旦恨的時候,美好的東西又不見了,如同黑夜裏沒有陽光。一旦人懂得了這些因素後,就會明白“平淡是真”的道理所在。《中庸》裏麵講“喜、怒、哀、樂而未發謂之中”,“守中”就能平衡好“喜、怒、哀、樂”這些能量,“守中”就不會產生執著。
陰陽是五行的體,五行是陰陽的用。因此,五行是陰陽運行的五種狀態。五行貫穿在所有物質與事物的運動之中,並直接影響著所有事物與物質。五行的運行規律就直接反映在所有事物的運行規律之中,這種運行規律包含了相生相克,由此而產生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