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編 理想和信仰的力量(二)(1 / 3)

共產黨人的黨性、理想和正氣

薄一波

共產黨人的正氣,集中表現在為追求和堅持真理而進行百折不撓的鬥爭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這個時期的總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黨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經濟體製改革等一係列重大決策,正是為實現這一總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是進一步解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一場革命。它沒有先例可資遵循,要靠我們在實踐中實事求是地去探索,去披荊斬棘開創新路子。共產黨員在實現新時期黨的總任務的偉大鬥爭中,在進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如何按照黨的指示走在前頭,如何真正發揮自己的先鋒模範作用,這對每個黨員都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認真對待和嚴肅回答的新課題。

近幾年來,各條戰線都湧現出了許多為改革和四化建設英勇奮鬥、建功立業的優秀黨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正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把反映部分優秀黨員事跡的通訊、報道彙編成《黨性、理想、正氣》一書。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對全黨正在進行的黨性、理想、紀律教育和端正黨風的工作,對新時期黨的建設,都會起到一些促進作用。

共產黨人的黨性,是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在思想、政治、作風、組織、紀律等各個方麵的綜合體現。它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衡量一個黨員的黨性強不強,歸根到底就是要看他是否忠實地、模範地履行黨的根本宗旨。在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整個曆史行程中,任何時候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宗旨。當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為人民服務會有不同的曆史內容和具體要求。在今天的新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基本的要做到三條:一、必須把黨和人民賦予自己的權力用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二、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先人後己,先公後私,自覺地將個人的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三、必須具有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的工作精神,不斷帶領群眾開創工作的新局麵,而不能成為“隻圖‘享受’當一個執政黨黨員的好處而不願為共產主義忘我工作的人”。古話說:“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又說:“勿施小惠傷大體,毋借公道遂私情。”這些話,講得都很有道理。我們共產黨人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每個黨員和黨員幹部不僅應當深明這些道理,而且要真正身體力行。“自當舟楫路,應濟往來人。”無論何時何地,處於何種崗位上,我們都要做人民的勤勤懇懇的“舟楫者”。

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鄧小平同誌說得好:“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丟掉這個真正優勢,要始終把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作為我們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為著實現這一理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又經過三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所以能夠取得這一切,就是因為我們有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千百萬為實現這一理想而自覺奮鬥的共產黨員。這是黨的事業蓬勃發展、繼往開來的根本保證。共產主義理想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內容的。目前我們進行的體製改革和四化建設,以及我們黨在這些新的實踐中所采取的各項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同最終過渡到共產主義有著緊密的曆史聯係。因此,每個共產黨人不僅心中要時刻想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而且要善於把它同當前的現實任務統一起來,也就是說,要善於把崇高理想同務實精神統一起來。本書介紹的黨員同誌以及其他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正是這樣去做的。

共產黨人的正氣,集中表現在為追求和堅持真理而進行百折不撓的鬥爭上。

這也是黨性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麵。過去,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共產黨員在戰場上,在敵人的刑場上,流血犧牲,寧死不屈,充分顯示出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和平環境裏,共產黨員,則更要經常注意自覺抵製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和影響,勇於同一切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歪風邪氣,同一切不符合四項基本原則的言行作鬥爭。各條戰線的廣大黨員和黨員幹部,都應成為這種正氣的發揚者,都要做遵紀守法、堅持原則的模範。“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有了一腔革命正氣,在革命征途上就會成為最強者,就會一往無前,大義凜然,而不會被歪風所刮倒。

整黨的實踐再一次表明,我們黨的隊伍的主流是純潔的,我們黨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各地進行黨性教育的經驗也證明,積極地實事求是地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提倡向先進人物學習,在全國造成一種新的學習先進的氣氛,是增強黨員的黨性,提高黨員隊伍素質的一個很實際的途徑。這項工作抓好了,對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一定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有一條重要的曆史經驗,需要我們經常加以注意。這就是受到表彰的優秀黨員、先進人物,要經得起曆史的考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勇於創新,不斷前進。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在任何時候,每個黨員和黨員幹部都要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本色,無愧於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重說理想信念

賀捷生

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機的,它應當被激活。我們的文明建設應該有更宏偉更高遠的目標,我們應該循著這個目標奮發努力。

理想、信仰,今天突然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擺在全社會的麵前。

社會發展了進步了,信仰何以成為問題被提到人們的精神生活,確實很值得研究。不久前,我看電視劇《潛伏》,國民黨天津情報部門的李涯諷刺用情報換美元的謝若林“沒有信仰”。謝若林回答很幹脆也很無恥:“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義。”這就是說,我為生存活著,隻要能活著,其他通通無所謂。無疑,這種觀點丟掉了一個人社會屬性的責任,剩下的隻是自然屬性,為活著而活著。讓我不可思議的是,我在今天的網上竟然看到了對這種論點的讚同。五十年前,我在北大讀書,那時我們也談理想,也談信仰,當時我們的中心話題是報效國家,盡快完成學業,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中國。我們的青春同朝氣蓬勃的新中國一樣,時時都充滿向上的活力。而五十年後今天再談信仰,心裏覺得沉甸甸的—是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它已經顯得多元,顯得更趨功利化,當然這種討論也更具特別的意義。

在有些人看來,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多元的年代,我們談理想談信仰,似乎很不合時宜。而我看來,信仰不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不論社會怎麼發展,不論經濟怎麼繁榮,即使到了我們成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的時候,如果放棄了對理想對信仰的追求,我們的社會同樣會走向沉淪和沒落。不談信仰,我們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光輝人生,他們具有的犧牲精神,就無法理解。我是研究軍史的,在中國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過6位親人是社會上都知道的,徐海東大將家族70多人犧牲就少有人知了。

我也想起我家的曆史:從我父親賀龍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國成立,他的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父親在世時,認為滿門英烈都是為國家獻身,那是戰爭和革命事業需要,不必要常提我們自己,所以很少有人知道。3年以前,我女兒為緬懷先輩業績,自費出版了一本賀氏宗親英烈名錄,社會上才知道這件事。我常想,前輩們這種不惜生命代價的精神為了什麼?是為了理想,是為了他們堅守的信仰。可能千百萬的普通士兵隻是為了有飯吃有田種的最低目標,那麼作為黨和軍隊的領袖們則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在中國徹底推翻黑暗的舊製度,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徹底翻身解放。所以他們可以舍家紓難、英勇獻身。

去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為緬懷英烈,我不顧74歲高齡,特意回了一次故鄉,重訪了一個又一個英雄的犧牲地,憑吊了一座又一座烈士陵園。那裏有我的先輩和親朋,我想了很多很多,理想信仰的問題再次撼動我的心靈。在大革命年代,我的小叔叔賀文掌,因參加武裝鬥爭遭敵人逮捕,敵人要賀龍送5萬大洋便可放人,但送信人遭到我父親一頓怒斥,敵人隨即將我15歲的小叔叔放在籠屜裏活活蒸死。我的姑姑賀滿姑,是一個聞名湘西的雙槍女英雄,1928年桑植起義後,在當年5月的一次作戰中,姑姑被敵人包圍,彈盡糧絕時她同她的二子一女同時被捕,敵人對這樣一個年僅30歲的女紅軍用了極刑,姑姑在敵人五馬分屍的慘烈手段下英勇就義,至死她都頑強不屈。我的大姑賀英(《洪湖赤衛隊》韓英原型)、二姑賀五妹,她倆犧牲在同一次戰鬥中,同樣英勇悲壯。這些烈士,他們為了什麼?是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全民族的徹底解放。有段記載今天有些人或許無法理解:1927年我父親率兵赴南昌起義前,蔣介石得知消息便開始拉攏他,以500萬光洋,外加一個漢陽兵工廠和武漢衛戍司令的頭銜送他,企圖收買賀龍。但這絲毫不能動搖我父親的崇高信仰和政治理想,他脫下皮鞋穿草鞋,毅然決然率領包括三千湘西子弟兵在內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浩浩蕩蕩開赴南昌舉行起義,從此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的一支革命武裝。起義之後,敵人出於對賀龍的仇恨,對我的家鄉洪家關進行了瘋狂的燒殺屠戮。在“誅滅賀龍九族,雞犬不留”的叫囂聲中,“鏟共義勇隊”和“清鄉隊”所到之處,十室九空。賀氏族人僅那一次就被殺害了80多人。

我重提這些曆史,決不是要重溫家族的光榮,而是要說明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精神的重要,先輩們如若沒有信仰,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就沒有今天。信仰永遠都是鼓舞我們奮發進取的精神號角,有了信仰,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才能進步,我們的軍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也才能真正理解,我們的前輩在90年前,為什麼能像雄鷹一樣飛到歐洲去傾聽大革命的餘音流響,飛到蘇俄去領受工農革命的風暴?為什麼會有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拋棄殷實富裕的生活、甚至毀家紓難而走進山林,建立革命武裝?為什麼一批纖弱的知識分子能組織起千萬民眾,用熱血托起沉淪的大地?包括我父親在內,他們中的許多人當時可以說都有比較殷實的家庭生活,但他們投身革命義無反顧,為什麼?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缺什麼也不能缺信仰。人的生活中,金錢是重要的,但僅有金錢是不行的,崇尚拜金主義同樣也會讓人墮落。金錢的泛濫能使信仰沉睡,官場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市場的失信能使社會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視理想的拜金主義已經開始並且正在損害著我們社會的健康肌體。在全社會中張揚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導一種高尚的社會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東西作鬥爭,是擺在我們全社會麵前的任務,所有中國人都應當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