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走老農之後,把他的話整理了一下,寫在褒城驛的屋壁上。
乞不用贓吏疏
【宋】包拯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原文】
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汙擿發,無日無之。洎具案來上,或橫貸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釁。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猥之徒,殊無忌憚。昔兩漢以贓私致罪者,皆禁錮子孫,矧行自犯之乎?太宗朝嚐有臣僚數人犯罪,並配少府監隸役。及該赦宥,謂近臣曰:“此輩既犯贓濫,隻可放令遂便,不可複以官爵。”其責貪殘,慎名器如此,皆先朝令罪,固可遵行。欲乞今後應巨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並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或所犯若輕者,隻得受副使上佐。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
【譯文】
我聽說:廉潔的官吏,是民眾的表率;而貪贓的官吏,則是民眾的盜賊。當今天下郡縣廣布,官吏眾多,每天都有官員貪贓枉法的事被揭發出來。等到案件上報官府,自然有人有本事掩蓋事實的真相,以獲得寬刑免罪,因此而保住了性命;另有些人則因獲得皇上的恩典而得以減免罪刑。即使律令禁嚴,也隻是一紙空文而已,對貪鄙的官員,不會有絲毫的畏懼。從前在兩漢時代,那些因貪汙而犯罪的官吏,子子孫孫都是嚴禁作官的,何況是罪官本人?太宗皇帝在位的時候,曾有幾個官員犯了罪,後來一起被發配到少府監做仆役。等到服刑期滿時,太宗皇帝對左右的大臣們說:“這些人已犯過貪汙罪,隻能罷免他們的官職,聽其自便,不能再恢複他們的官位。”懲辦貪官酷吏、慎重授予官職,就是這樣。前朝的典章律令本來應該遵行。在此我請求以後凡是貪贓枉法的官吏被判刑服罪,一律不再從輕發落,應該依據法律條文行事。即使遇上大赦,他們的罪刑被減免,也不錄用他們為官。那些犯罪較輕的,最多也隻可授予他們副使、上佐之類的無實際執掌的官。這樣一來,既勸獎了廉吏,也警示了貪官。
上時政疏
【宋】王安石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原文】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號皇帝陛下: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嚐不亂。自秦已下,享國日久者,有晉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雖或僅得身免,而宗廟固已毀辱,而妻子固以困窮,天下之民,固以膏血塗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於困餓劫束之患矣。夫為人子孫,使其宗廟毀辱,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豈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為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嚐不終於大亂。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然享國日久矣,此誠當惻怛憂天下,而以晉、梁、唐三帝為戒之時。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於上,民貧於下,風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窮,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嚐有詢考講求之意。此臣所以竊為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於一時,則雖欲複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然則以至誠詢考而眾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暝眩,厥疾弗瘳。”臣願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為憂,而不以一日之暝眩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微臣王安石冒著犯死罪的危險再拜上疏給尊敬的皇帝陛下:我私下觀察從古以來國君在位的時間很長,如果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憂慮的心意,即使沒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沒有不亂的。從秦代往下,在位時間長的,有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這三位帝王.都是聰明有智謀有功業的天子。在位時間長,國內外沒有憂患,因循守舊苟且偷話,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擔憂的意念,隻注意渡過目前的日子,不做長遠的打算,自以為災禍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常常等到災禍降臨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即使有時候自身可以免予遭難,而國家本來已經受到了破壞和侮辱,妻子兒女本來也遭受了窮因而走投無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經屍橫遍野,生還的人也時刻擔心饑餓困頓和搶劫捆綁的危險。為人子孫,使宗廟毀壞受到侮辱,為人父母,卻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這些難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夠忍受的嗎?然而晉、粱、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導致敗亡,自認為災禍不至於發生,卻不自知突然之間災禍就降臨了。
天下是最大的寶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維持,若非廣泛培養賢才就不足以保護占有。如果沒有至誠懇切為天下擔憂的意念,就不能尋求考察賢才,講求法度。不任用賢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虛度歲月,有時還僥幸沒有什麼變故,但天長日久,沒有不發生大的動亂的。
皇帝陛下有謙恭節儉的美德,有聰明睿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愛萬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時間很長了,此時確實是應該誠心為天下擔憂,把晉、梁、唐的三位帝王作為借鑒的時候了。根據我的觀察,現在朝廷中擔任官職的人,還不能說任用了賢才;實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說是合乎法度。官員在上胡作非為,底層的百姓日漸貧困,社會風氣一天天地淡薄,國家財力一天天匱乏,而陛下住在深宮之中,從來沒有谘詢考察講求法度的意思。這就是我為陛下計議而不能不發慨歎的原因。
因循守舊苟且偷生,貪圖安逸而無所作為,可以僥幸一時,卻不能保持天長日久。晉、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慮這些,所以災難變亂一時間就發生了,即使再想去谘詢考察講求法度來救護自己,也已經來不及了。用古代來衡量現代,天下的安危成敗,還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為的時機,沒有什麼時候比今天更緊急了,過了今天,我擔心後悔也來不及了。那麼用至誠的態度谘詢考察、廣泛培養賢才,用至誠的態度講求法度並極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麼能不抓緊時間去做呢?《尚書》上說:“如果吃了藥不感到頭暈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請陛下時刻憂慮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因為一天的頭暈目眩為苦。
我已經承蒙陛下提拔,讓我做了侍從的官職,朝廷的治亂興衰,都和我的榮辱有關,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級進諫的罪行而忘記規勸陛下的大義。請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論,作為自己的警戒,那麼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禁饋送告示
【明】海瑞
官有俸祿,何故繼富?與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淺。
【原文】
接受所部內饋送土宜禮物,受者笞四十,與者減一等,律有明禁。糧裏長各色人等,每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窮詰所以,蓋沿襲舊日風,今日視為常事。且爾等名為奉承官府,意實有所希求。謂之意有希求者,蓋億官府不易反麵,而今少獻殷勤,他日稟公事、取私債、多科錢糧、占人便宜,得以肆行無忌也。若有美意,則周爾鄰裏鄉黨之急,可也。官有俸祿,何故繼富?與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淺。今後凡有送薪送菜入縣門者,以財囑論罪。雖係鄉宦禮物,把門皂隸光稟明後許放入。其以他物裝載,把門人誤不搜檢者,重責枷號。
【譯文】
凡轄區的人贈送應時適用的土產禮品,接受的人杖打四十大板,送禮的減一等懲處,因為送禮是法令上明文禁止的。地方役使裏長等人,常常送些柴草和菜蔬到縣衙,而且屢禁不止,追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說這是沿襲過去的風氣,現在都看成正常的事了。他們名義上是奉承官府.實際上內心是有所希求的。說他們有所希求是這樣的,他們私下裏猜測官府隻要收了他們禮品就不容易翻鹼了,那麼現在稍微獻點殷勤,日後稟告公事,討還私人債務、多征收錢糧、占別人便宜,就能夠肆意妄為而無所顧慮了。他們若真有助人的美意,那就拿來周濟鄰裏鄉親的急難就可以了;做官的人有朝廷發的律祿,為什麼要去給本來已富有的人增加財物呢?送給官吏的禮物,大都是從老百姓那裏索取來的。這些人拿出其中的一份來送給官府,自己收取了其中的十份,讓老百姓憎恨官府,這樣造成的陷阱實在不淺啊!今後凡是有人送柴草、送菜蔬進縣衙門的,以行賄罪論處。即使是送給在外做官而居住在本縣的老先生的禮物,守門的衙役也應事先稟告明白,然後才準許放進來。對那些用別的禮物把貴重禮物暗裝其中的人,而守門人沒有搜撿出來,就要重重懲罰,戴枷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