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又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再次向美國提出強烈警告,表明我國嚴正立場。周總理指出:“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
然而,美國政府過低估計了中國人民的決心和力量,認為我國義正辭嚴的警告是“虛聲恫嚇”,而拒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堅持向“三八線”以北大舉進犯,企圖以武力侵占全朝鮮。十月一日,麥克阿瑟根據經過杜魯門總統批準的關於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的指令,命令朝鮮偽軍首先越過“三八線”。接著,美國侵略軍也於十月七日開始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朝中邊境進犯,並且狂妄地發出所謂“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氣焰異常囂張。
在上述嚴重形勢下,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朝鮮人民請求我國出兵援助。
當時,我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長期戰爭創傷尚未恢複,財政經濟狀況還相當困難,物價不穩定,城市有三四百萬職工和知識分子失業,農村有三四千萬農民遭受水旱災害。同時,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尚待進行,教布在一些新解放區的國民黨小股武裝和土匪也亟待剿滅。在軍事力量方麵,我軍雖有五百餘萬富有戰爭經驗、英勇善戰的陸軍,但海空軍尚在初創階段,陸軍本身裝備也相當落後。在這種困難情況下,要不要出兵參戰,要不要同美帝國主義進行戰爭較量,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是重大的戰略抉擇問題。
一九五○年十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麵深入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了麵臨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十月八日,中國人民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彭德懷同誌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十月十九日,誌願軍各部遵照毛澤東主席的命令,開始分別由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處渡過鴨綠江。
抗美援朝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十月十九日,當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後,幾乎所有的中國軍人都在關注著這場戰爭的每一次推進。每天等待戰事公報與收音機中的前線快訊,成了每個部隊的一種現象。
邱少雲幾乎從一開始就下意識地收集著連裏每周下發的戰事快報。他的思緒常在朝鮮那個十分陌生的國度裏飛翔。有好幾次,他在一張舊世界地圖上尋找著標著“高麗”兩個字的那一小片狹長地帶,一個人蹲在那兒對照著戰報尋找著誌願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