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投資,但就不知道往哪裏投;實在沒辦法的時候隻好說:“投資股票、基金吧”,但你做了準備功課了麼?你是以一個“投資者”的身份,還是以一個“賭徒”的身份去拿“自己的血汗錢”跟風呢?
不論是“月光族“的你,還是經營著自己生意的小老板,或是在職場上衝鋒陷陣的成功白領,如何讓現有的資本發揮最大的效力,這是最終的目的。要知道理財不隻是嘴上說說,理財也不隻是空談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更要掌握科學的理財知識,用先進的理財觀念武裝自己。
理不理財和不同的理財方式,帶給人的命運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一個數據可以說明,假設改革開放最初的“萬元戶”1980年在銀行存入1萬元,那麼到了28年後的今天,隻有可憐的69214元,當初社會擁有財富的TOP人群,可能成為今天的貧困家庭,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每個人:一定要學會理財。
現代社會,不少男人都希望自己是理財高手,能讓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手中保值增值,但如果不擅長理財,這樣的願望往往泡湯。在婚姻生活中,甚至有些男人遵循“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的消費原則,將家庭收支搞得亂七八糟,生活質量就可能下降,婚姻關係出現問題。
【心理專家觀點】
家庭跟企業一樣,它是一個經濟實體,須用心去規劃和管理。理財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股票、基金、房產等有形的東西,理財的投資渠道其實多種多樣,如集郵、古董、字畫、教育等等。
普通百姓理財,必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即“知己”。理財不可能是包賺不賠,因此,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為自己劃定一條心理底線。此外,還需對個人未來的資金安排做到心裏有數,比如近一兩年的收入水平及支出計劃等。
第二步是了解現有的理財方式,即“知彼”。在決定理財前,應該先對市場上現有的理財項目做一個詳細了解,從中選擇合適的品種。
第三步是合理的資產配置。投資者應該在不同的年齡段,按照不同比例,選擇不同的理財方式。
建議一:想一想,為什麼要理財?
在理財前,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麼要理財,僅僅是為了金錢最大化嗎?其實,理財的最高境界並不是說財產達到一個什麼水平,而是讓自己可以保持一種自由的狀態。某種意義上講,會理財就等於會經營自己,通過理財改善生活品質,甚至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進而掌握更多的人生主動權。
建議二:讓消費物超所值。
首要的問題就是改變平時的消費習慣,合理地搭配日常開支。
男人在麵對消費時,會將大部分的資金投資在吃、喝、玩、樂,聰明的男人則將資金投資在內在的素養上。其實,男人應該開拓視野,正確對待閑散資金,將錢用在刀刃上。利用知識生財,利用金錢生錢,才是高超的理財方式。
建議三:在個人理財上,盡量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同時,也不要把雞蛋放在無數的籃子裏。投資渠道多樣化,投資產品多元化,資產組合配置科學化。
有一位在銀行工作的男士說:“我從當初不自覺的理財到現在有理性的認識,也是因為我在銀行多年,隨著銀行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變成現在理性的一種狀態。我的投資渠道有一小部分在股市,但是我涉足最多的是基金,因為基金較穩健,有可持續性,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一般來說,不要選擇太多基金,2~3隻就可以了,而且組合形式多樣化,三種類型都要有所選擇,偏債、偏股和平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