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呼號著要雪國恥,我以為國恥應當一部分一部分地雪。做商的應當雪商恥,做工的應當雪工恥,我們頭頂三十五年老招牌的北大,應當努力於雪學術恥。
單有堅甲利兵而沒有其他種種事業以為其後盾,決不足以立國。
我們的責任,既不在於為國家研究堅甲利兵,就應當在我們的本分上做工夫!要是能把本分上的工夫做得好,其功業也決不在於為國家研究堅甲利兵之下。
前幾年,“讀書”“救國”兩問題的衝突,真鬧到我們透氣不得。到了今年五月二十二日,這問題就被事實解決了。雖然我們回想到了這樣的事實就要心痛,但心痛的結果可以指出一條我們應走的路,那還不得不認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同學們,同事們,三十五年過去了,愁眉苦臉的校徽正在昭示著我們應當愁眉苦臉地去做,我們在今天一天上,自然不妨強為歡笑,興高采烈,從明天起,就該切切實實,愁眉苦臉去再做上三十五年再說!
廿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北平
作者簡介
劉半農,原名劉壽彭,改名劉複,初字伴儂,時用瓣穠,後改字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1925年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講授語音學。1926年出版了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
【心香一瓣】
這篇發表於北大35周年校慶時的演講,把北大的過去和我們的民族命運聯係在一起,在肯定北大人為國家所做貢獻的同時,提醒大家不忘國恥,繼往開來,拋棄空洞的口號,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發展努力做貢獻。
讀書人的憂國憂民和一腔的報國熱情,盡情地流淌在字裏行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光陰如百代之過客,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但大學精神卻融進了學子的血液裏。
而現在,有人認為急功近利、缺少人文關懷,使大學喪失了其作為“精神家園”和“理想燈塔”的崇高定位。重讀這篇文章,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