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大家一齊講話。為什麼就“諧”呢?因為這樣才能溝通。有溝通,才能互通款曲,才能相互理解,才能融洽無間。
有時因為一個人記住了一句話,有時因為一句話記住了一個人。
我至今記得屈正中先生,則是因為他的一句話。
那是“文革”結束後不久,各地正熱熱火火地大辦重點中學和重點小學。省有省重點,市有市重點,區縣有區縣的重點。成績好的學生都集中到了重點學校,升學率大為提高。於是,辦重點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還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大措施。自此,資金、師資都愈益向重點學校傾斜。
屈先生那時是某地教育局局長,對此持反對意見。雖然他知道提倡辦重點學校是上頭的意思,或許還是哪位重要人物的意見。他反對的理由很明確,引用的是《荀子·勸學》的一句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意思是人才的培養和所處的環境——包括教師、同學、校風、學習的氛圍等等——大有關係。如果把幾位學習差的學生放在一群好學的學生當中,一帶就帶好了。把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分別集中到重點與非重點學校裏,隻會更加拉大差距,從總體上看不利於人才的培養。他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所言多是經驗之談,可惜那時“文革”雖已結束,對上頭唯唯諾諾的習氣並無太多改變。因此屈正中先生的聲音微弱得立即湮沒在擁護的聲浪之中。但他堅持,直到離開工作崗位時,他說:“我還是那個看法。重點學校一辦就是二十多年。或許它確實培養出了一批‘尖子’,但是否也毀了一批本來可以成材的孩子,也毀了一批本來並不壞的學校?”
差不多也二十年了,我在北京曾采訪過一所中學。校長告訴我,剛剛恢複高考的時候,這所學校的升學率有百分之六七十——此話不虛,我的一位表妹就是從那裏畢業,後來考入北京大學的。一搞重點校,好學生都奔重點了,這所學校,成了所謂“兜底兒”的學校。生源的基礎既差,又因進了非重點,以為前途無望,破罐子破摔。連正常教學秩序也無法維持,教師也因此失去信心。還是那所學校,還是那些老師,後來的升學率竟連年是零。聽了校長的介紹,我一下就想到了屈正中先生,想到了他引用的那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保證了一小部分重點校,放棄了一大片非重點校。照顧了少量的拔尖,忽視了大批的提高。對基礎教育是福是禍,當是可得而言。後來擇校、亂收費、上學走後門等不正之風的蔓延,同辦重點校恐怕也脫不了幹係。得失利弊,很值得重加估量。有消息說,今後將逐漸取消重點校,要在師資、資金等辦學條件上加強非重點校。我想,這該是教育行政部門反思的收獲吧。因此,我又想到了屈正中先生,想到在一片擁護聲中他的那些反對意見,想到他對被擁護湮沒了的意見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