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差事(1 / 2)

寶衣在方圓齋的差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她的大老板褚二郎是個很有時間觀念的人,每日寅時三刻便起身,練一套健體的文拳,出一身薄汗,再淨身洗漱吃早飯。那時估摸著便是卯時將過了,約莫是現代的七點不到。然後褚二郎便會踏進方圓齋,開始一天的練字大計。

褚二郎家學淵源,於書房一途很是鍾愛。雖然還不及其父的造詣,但一筆書法也是遠近馳名的。

寶衣每日要做的便是在阿郎前來練字之前,將二郎要用的醒墨的水與潤筆滌筆的水準備好,再將二郎每日要用的紙事先鋪好,選了合適的紙鎮壓好。待到二郎用完了筆墨,寶衣還要細細的將首尾收拾幹淨。

別看活兒沒有多少,這裏頭的學問可不小。寶槿昨日光給她說清楚這些事體都花了大半日的辰光。

褚二的書法傳承自其父褚遂良,講究手、筆相協調,對於用紙用筆都是極為考究的。

寶衣穿越以前,一直以為古人用的紙都是糙的比現代的草紙還不如的,是以貴族們常常用布帛書寫。雖然知道唐代書畫盛行,推動了紙的傳播,但對於唐朝的紙質真是沒有抱太大的期待。

其實寶衣不知道的是,影響深遠馳名古今中外的宣紙便是始於唐代,所以二郎用的紙質量的確是一等一的好的,且這時的紙還分了好多種。寶衣這個門外漢,隻知道練習書法要用毛邊紙,卻不知道還有

“竹簾紙,白關紙,七都紙,六吉宣紙,虎皮宣紙,臘箋,泥金箋等等”花樣名頭之多令人咂舌,“不同的用途便是要用不同的紙的。”

褚二顯然不是初學書法了,毛邊紙用的已經不多。聽寶槿講,他平日練習小字的時候要用竹簾紙,若是要練寫大字,便是要用淺黃色的七都紙的。要是遇上節慶的日子,要寫上兩幅屏聯,那便是要用到六吉宣紙或是冷金箋了。不同的用途自是要用不同的紙的。

更有甚者,寶槿還交待“不同的天氣都要用到不同的紙張。若是天氣潮濕多雨,阿郎便是要用熟宣的,質地較硬,也不易滲水。”

好馬配好鞍,好紙自然也要用對了筆。硬紙配軟筆,軟紙配硬筆,這是取剛柔並濟的道理。不過這不是寶衣要操心的,筆都懸在案前,褚二自會看紙取筆。

寶衣除了準備好適當的紙之外,便隻要當心她的水便好了。

用來研墨的水自然不能用井水。寶衣作為個曾經的現代人也知道生水中的鈣鎂等雜質較多,腸胃弱些的人吃了都要鬧肚子的。

若是用這樣的水來研墨,調出的墨質不夠醇厚不說,水中的雜質還容易傷了上好的墨盒與墨條,自然也會傷了好硯好筆了。是以這樣的水是斷斷不能用的。

二郎給墨和筆喂的水,自然都是無根之水。

“取白露霜降時的露水,取雨水之時天公恩賜的雨水,放在鬼臉青的甕裏儲好,每日按時取用,到來年白露雨水再滿滿儲上便可。”寶槿那時還讚她機靈,曉得問這水的來處。

如此,這水可也不是取來便能用的。要在前一日的傍晚將水取出,這樣的水是見不得陽光的。放置在專門的過濾容器中先濾過一遍,再放置一夜,澄清水中殘餘的雜質。到第二日要用時,又要提前半個時辰用白透的骨瓷筆洗盛了,醒上半個時辰。如此下來,便是讓寶衣化作那毛筆也覺得浸泡在這樣的水裏,是無比愜意自得的事了。

且說昨日,寶衣第一日當差,在前頭當差的寶槿的幫助下,倒也是差強人意的完成了善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