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秋季到台北逛書店(1 / 2)

台灣與大陸,因為一道淺淺的海灣,阻隔了那麼久。自由行的今天,隻需辦好簽證,就可踏上那片從小學便熟悉的寶島。2011年8月下旬,我遊曆了這個魅力獨具的地方。匆匆的觀光旅遊,雖不免浮光掠影,但可書可記的地方很多。不用說向往已久的日月潭、神秘莫測的阿裏山,也不用說大藍大浪的墾丁、遙望基隆的野柳,單是在台北逛書店留下的印象,就值得長久的淺吟低唱。

書蟲出門,如同色狼外放,腦袋裏不免要策劃如何到當地“獵豔”。這些年,我先後遊曆過廈門、桂林、北京、青島、麗江等地,無一不是在得知行程後,或者在網上、或者在書中,尋覓特色書店,做足功課,以不浪費一個與當地書店親密接觸的機會。這一次,知道要去台灣,幾乎是慣性動作,先在網上搜羅,存下一些書店印象;然後搜羅地圖,測算自己即將落腳之處與心儀的書店相隔幾何,避免打無準備之仗。

第一天行程結束,回到酒店已是十餘點鍾;加上一大早從惠州出發,轉深圳、趕香港,坐遊輪、搭飛機、換汽車,人早就困乏不已,一進房間,看到床比什麼都親。雖知聞名華人世界的誠品書店就在咫尺之地,我也不得不再等上一天。

稍感欣慰的是,當天在台北101大樓,我邂逅了一家書店,Page One,新加坡的連鎖書店,也算知名。當時,團友們或聚集在89樓俯瞰台北市區風光,或在知名勝地購買手信,我則在匆匆感受了37秒上88樓的電梯之後,來到這家計劃之外的書店。

一走進這家狹長形的書店,外麵的喧囂立馬遠離,一架一架的書,安靜地立在那裏,偶有幾個人,這裏翻翻、那裏摸摸,無一不是輕手輕腳,仿佛怕驚醒了那些書的精靈似的。書店靠牆的一整排高及屋頂的書架,都是三折銷售的書,惜乎全為外文;一位身形單薄的老者,坐靠書架,手裏翻著厚厚一冊不知名的書,身旁堆著幾本或許是中意者,構成一幅老叟展卷圖。行程太緊,無暇細看,逡巡一圈,買了一冊《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算是“入手不空門”吧。

第二天行程,還是在台北,先去了中正紀念館,接著去了野柳地質公園,又參觀士林官邸、故宮博物院,如同走讀另一部現代史。回入住的酒店晚飯時,在台北捷運行天宮站附近(台灣把地鐵稱作捷運),看到一家燈火輝煌的書店,書店四周張貼著大幅的林青霞照片,宣傳她在香港書展期間出版的新書《窗裏窗外》。我拿出地圖與事先準備的資料對照,行天宮站正好在民生東路和鬆江路的交界處,這不是台灣僅此一家絕無分店的“國家書店”嗎?

手上的資料介紹,“國家書店”的書種特別,專賣政府出版品,都是些公報、經濟數據、國防政策類的書籍等。在這裏再冷門的政府出版品都可以找到。據說當初成立它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寶貴的資料能夠流通順暢。

匆匆吃了晚飯,步行兩個路口過去。這家書店留給我的最深印象,一是安排在書架兩頭的小板凳,每個凳上都坐著一個靜靜閱讀的人;二是地下整層的兒童空間,親子教育、故事繪本等方麵的書,沒有塑封,任意翻閱。這個人性化的設計在大陸真不多見,不要說提供板凳,站著翻書、“免費閱讀”,店員不哄你就不錯了;而且,大陸新書塑封越來越普遍,也如冷美人一般拒人於千裏之外。在廣東一家報上刊登“台北謠言”專欄的阮義忠,回憶說他年輕時就喜歡泡這些書店,“從開門混到打烊,在書中享受自己才有的寂靜,畫了無數的插圖,也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