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後記(1 / 1)

書聲為何遠去?隻因歲月在無情流逝。曾幾何時,在近百人衝刺高考的大課堂上,在同學們都讀著語文課本的聲浪裏,我扯著喉嚨一遍遍誦讀的卻是《古文觀止》;曾幾何時,身陷各種難分難解的數理化符號的糾結之中的少年郎,轉過身卻因為作文滿分而撿回一點點自信;曾幾何時,在大家都認為我應該填報中文係的建議中,我卻一賭氣選擇了英語專業;曾幾何時,我已站在因微積分等科目不及格快拿不到學位證的懸崖邊上,卻捧著一疊發表的作品考入了以文字立身的報社。

昔日俱往矣,刻寫年輪的歡笑和淚水。感悟更超然,散發溫暖的文字和書聲。收入本書的這些文章,時間跨度較大,但更多集中於工作以後。謀稻粱靠賣文,我寫下的文字,當然不止這薄薄的一冊;隻是如賈平凹所言,麥子也有,稗子更多。盡管如此,我對那些曾經標有我名字的各種文字,以及它們所傳遞的自己的勤奮感到滿意——是它們讓我養家糊口、安身立命,雖然它們無法被收到書中來,隻能隨風而逝,但我懷戀它們,以及熬更守夜寫下它們的歲月。

如同文學之於我隻是副業一樣,所寫的文章中,書評書話原也隻是一個分支。最初,我著力較多,也頗為自信的是那些言論與時評,因為它們畢竟闖入過《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大報大刊;經過時間這把殺豬刀的割剮剔刨之後,那些意在激濁揚清的篇章漸已失去光澤,能看一看的,反而是這些記錄買書、讀書、品書的散淡文字。我自知它們也許還很難稱得上真正的書話,但再多一些努力,也許終能登堂入室吧。除了與書相關的前兩輯之外,專門收了一輯書外的文字。書評書話,需要性情;最見性情者,則在書外。每個人都不可能十指不沾陽春水,嚼著菜根伴墨香,不為柔情消壯誌,方能風馳雲逐海天寬。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與王小山出版《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時的心情一樣,“我喜愛自己的文字,並且不怕你說我自戀”,“這自信來自我的座右銘——傻瓜也有思考的權力”,“如果願意,請隨便批評我的沾沾自喜”。

感謝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親,沒有她的咬牙堅持和嘔心瀝血,我不可能在那麼多坎坷中走到今天,她經常教育我的,恰恰是多年後微博上流行的“農民父母”教育孩子的三句話:“1.孩子,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 2.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 3.孩子,撒開手闖吧,實在不行,回家還有飯吃。”雖然我不能算是好孩子,但她一定是好母親,文字不能傳達她在我心中的偉大之萬一;感謝我的妹妹、妹夫,能坐在窗明幾淨的學堂裏,讀完高中讀大學,最終“顯得有文憑”,全靠他們的無私襄助;感謝我的妻子,在我最低穀之時依然對我不離不棄,還有一直對我壞脾氣的包容和忍讓,並與我並肩白手起家建立家庭,生下我們的“貼心小棉襖”。感謝多年來教育過我、幫助過我的老師們,感謝寫文鼓勵我的阿瀅先生、黃月年先生、周小婭女士。揚子鱷書係的編輯尤其是劉春先生,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深表謝意。感謝過往的苦難、歡笑和淚水,雖然都已遠去,希望它們能沉澱成我生命中的養分,滋潤出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