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散文(1)(1 / 3)

月光光

門對青山,月亮總是從對麵的山頂上升起來。山如墨畫,天清月朗。雖說山形的輪廓依舊,卻辨不清山上的樹。人家的房屋也是這樣,隻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且屋後多有修竹綠樹,陰影還要重一些。月光下的小村一片平和寧靜,但村人並未早早地沉入睡夢中去。人家門前有個坪,或大或小,日裏供晾曬,夜裏還可乘涼。吃過晚飯後,隻在堂屋裏留一盞燈,人大都到門前的坪上來了。坪上的乘涼,大人都似有一定的位置,小孩則走來走去,慣得沒有拘束。不遠處,狗吠起來,不是朝這邊的,便隻能向著過路的人。若是這邊的狗也吠起來,那是有人沿著田埂小路走過來了。待走得近,認出是誰,跟著就是一句打趣:“狗都吠你了。”來人一般也是笑著回一句:“吠你才是。”這場合,若小孩也跟著說一句打趣,就要挨訓,接著就得回屋搬凳子,算是補回剛才的沒禮貌。其實小孩多半是跟著大人鬧的,但有些話大人可以說,小孩則不行。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一曲《月光光》,多半就是在月下傳唱的。那月光,相伴著童心的活潑。人從屋裏出來,月光就在門外,好似可以隨著人移動。一轉眼,那還在籬笆邊徘徊的月光,卻徑自跳過池塘那邊去了。人不能跟過去,因為那裏種著菜,會把菜踩壞的。月下,嗅得到青菜的鮮活的氣息。蛙聲聒噪起來,打破了寧靜。但小孩子的嬉鬧,那種聒噪抵得過蛙鳴蟲唱。比如唱童謠,不是你一句我一句,而是大家一起唱。又拍手,又大笑。這其中,唱得最多的就是《月光光》了。《月光光》有好多版本:“月光光,照四方,梅針眼,換把傘……”“月光光,好種薑,薑必目,好種竹……”所謂十裏不同音,相同的物事,叫法也不一樣。《月光光》,說得上是客家《三字經》。因大都三字一句,串起許多物事。那些物事裏,包括了士農工商。由於要串起許多物事,那種念唱頗有諧趣,但也很合乎兒童心理。兒童,最歡喜的就是玩得有趣。即使是像背書一樣地背,也要念得上口。

月光光,這“光”就是光亮的意思。字的重疊除了形容其亮度外,還有一種親切之意。《月光光》留下童年記憶中真切的一幕。記憶中,那月光真亮啊。仿佛記得還想用手去指天上的月亮,這時老人就會說,不能用手去指,要不然,月亮半夜裏會下來割耳朵。看那彎彎的月兒,還真有如鐮刀一樣。不過背轉身,仍會用手輕輕地指一下。進屋去睡,月光還在窗外挪移,人卻是睡熟了。待得天亮,起來先摸耳朵,還在。而今想來,古老的禁忌裏也包含著對月的敬愛。唯其敬愛,才不宜指指點點。月的清輝,灑下一片既歡躍又明淨的天地。然而與月亮有關的歌吟,曾有過傳唱了許久的“月兒彎彎照九州”,映照出客家先民的漂泊。客家先民,也可以說是在望月中上路的。“西樓望月幾回圓”,月缺月圓都映照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隻有當又棲居在有小橋流水的地方,那如水的月光才慢慢地洗去內心的憂傷,人心又變得柔柔的了。還記得大人開始教小孩吟唱《月光光》,往往一邊念一邊搖。母親的懷裏就是搖籃,搖到最後一句,會用膝蓋頂著小孩頓一下,懷裏的小孩就“咯咯”地笑出聲來。月光下的小天地,還籠著一片溫馨。

(原載於《閩西日報》2010年7月24日)

小村二月二

二月二,是過年之後小村裏最為熱鬧的日子。走親串友的,就無需多說了。這樣的日子,大約也就是從前的春社。有一首寫春社的古詩,即《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中所寫,於今還可見,比如路上多有醉人。喝酒之事,大約是無酒不成敬意,有了酒還得殷勤相勸,那就有了十分的敬意。於是醉酒之事,所在多有。春社裏所敬之神,按理是社公,或者說土地公,但又漸漸演變成公太了。公太何所指,傳說就是閩王王審知,他有開閩之功,理當接受一方水土的尊崇。相傳,公太是白鎧白甲騎白馬的,分明就是將軍。而今的公太,則叫成了公太老人。年代那麼久,不用說也是很老的了。按相沿的習俗,由十三坊人輪著敬,但從前的十三坊明顯地廣於而今的十三村。如今延續下來,仍是十三年輪一回,大約是以較大的村子為單位。也許是十三年隔得太久,而春社又年年有,小村才另有一個敬神的日子。凡事從古流傳到今,都會有變遷。先前抬閣出行,要有馬,但馬難養,就隻得簡了下來。而今出行巡遊,仍要經過每戶人家的門前,家家戶戶便爭放爆竹,為的是讓抬閣裏的神明多停留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