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其實是希望實行這個分封製的,因為分封製把那些重要的皇族分封出去,這樣有助於自己可以保證權力和保證後代的富貴。從漢朝劉邦到晉朝的司馬家,甚至到後來的朱元璋,無不是在秦朝之後仍然實行了分封製,這樣希望保證可以獲得皇族的永恒富貴。不過從這三個王朝的曆史來看,這是三個王朝都出事了。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到後來明朝的靖難之役,這些都是證明了分封製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相反還是在加重問題。因為作為皇帝,都是一個家族的人,那憑什麼你能當我不能當?憑什麼我就要聽你的,憑什麼你實力弱我還要聽你的,而我實力強大我卻要當臣子?大家都是一個家族的,憑什麼你獲得這麼大的權力我要裝孫子?
所以這分封製其實是在增加危害,尤其是同一個姓氏的分封製更是如此。從當的漢朝漢景帝劉啟削藩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到後來的明朝的削藩,最後引發了靖難之役。可是那個朱棣也不是說很忙好鳥,打著反對削藩的名義起兵,可是一旦當了皇帝,馬上變了一張臉,直接反而開始削藩了。
至於為什麼開國皇帝實行分封,可是到了後來的皇帝卻支持中央集權,那也多是屁股決定腦袋罷了。作為開國皇帝,他不在意那些後代的皇族是誰來當皇帝,反正都是他的後代,肉爛在鍋裏。可是作為後來的皇帝,思維也就不同了。他反而是希望自己這一係的人能夠繼續當皇帝,當然希望能把皇位和權力留給自己的兒子,留給自己的直係後代。而這個時候,那些同姓的諸侯王不但不是在保護他們了,反而是一個威脅。
正因為開國皇帝和後來的皇帝的思維不同,立場不同,這才造成了不同的思維。至於說開國皇帝的思維,也就是“我死後那管洪水滔天”,反正都是自己的後代來當皇帝,隻要不落入外人手裏也就行了。至於百姓會不會因此受損失,百姓會不會因此遭到兵連禍結,那這個跟開國皇帝沒有任何關係,他們才不會去管那些賤民的生死,他們隻是在乎於自己家族的延續和皇族權力的延續,並不會考慮百姓的生死的。
李世民這麼做,時不凡非常明白,因為他同樣是首要考慮的是自己的李家的江山延續,並非是去為百姓謀福。為百姓謀福,隻是他一種維護自己家族江山的手段,並非是為了能維護百姓的安康。所以這樣的情況也就是讓他們選擇分封製的原因,因為分封製有利於自己家族,至於是否有利於百姓和國家,那他們才不會多管呢!隻要自己家族能持續掌權,也就是可以不錯了。
“皇上,我認為不能實行分封製,這樣乃是亂政!”房玄齡說。
而長孫無忌也都趕緊反駁:“沒錯,皇上,此乃亂政,我不讚同!”
“皇上,當年春秋戰國之禍,不可不鑒!”“皇上,不可啊……”……
大家都是清一色地反對分封,因為這樣做實在是太過於荒唐,實在是太過於危險了。這些不管是士族,寒門,都是反對分封的,因為他們隻有中央集權才能夠獲得權力,一旦分封了,那這樣不是在開曆史的倒車嗎?中國目前的社會體係起源於法家,而這種法家是支持中央集權的,這樣的中央集權可以保證地主階級的利益。還是那句老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過去周朝的分封製是建立在井田製之上的,井田製是一種土地公有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封製。分封製這樣的手段表麵上看和共產有關係,可事實上屁關係都沒有。因為分封的都是貴族,那些占據絕大部分人口的普通平民和奴隸是沒有資格獲得土地的,所以別以為這個周朝也就是共產,差遠了。那些以為周朝分封製是共產的,這個絕對是沒有真正的讀過書,不然這裏麵的區別不會看那不出來,就如此想當然了。
雖然大家都大罵秦朝是暴秦,可是目前的地主階級和建立在地主階級的士族,這樣也都是起源於法家,起源於秦朝的地主階級。如果一旦繼續實行了分封製,那接下來誰都擔心會不會回到過去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他們才不傻,才不會如此傻乎乎的讚同分封製。這種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隻有在相對和平並且有足夠的中央權威的情況才能穩定生存。如果內戰太過頻繁,那也是不利於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