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誠七偶遇子昂(1 / 2)

啟國元帝十年,自元帝繼位以來,為了加大力度選拔才子,原本七年一度的科舉製度改為五年一次,這讓許多學子們紛紛欣喜異常,許多人知道了甚至馬上打包進京,畢竟有的地方過於偏僻,光坐馬車都要半年多,而多數比較拮據的考生隻能提早上路先在京城站住腳再邊學邊等考試。

上一次科舉已經過去兩年了,考上的自然已經步入仕途,沒有考上的大部分並沒有回家,紛紛在京城周邊住了下來,這時候又有上一次沒有趕上或沒有準備好的考生上京等待三年後的考試,京城又迎來另類的繁華。而去年以十四歲稚齡連中三元的狀元李承雲成為了這次科舉考試中的話題人物,曆經兩年依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啟國開國三百餘年,連中三元的事情從來未發生過,三元分別是鄉試,會試以及最後的考試,第一名分別為解元,會元,鼎元,先不說考試多難,就說從這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經過重重選拔到最後的殿試,皇帝欽點狀元,這也是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想而知三元由一個十四歲的小兒奪得,多少人心裏不服,當時十幾名進士和幾百名考生紛紛堵在狀元府門口想要與李承雲討教一二。

哪知李承雲非但沒有出現,半個時辰後僅僅讓管事貼出了一篇《策論》,並言明若有人自認為能寫出與這篇文章不相仲伯的文章便可以與李承雲辯論。等到細細看了那篇文章通過辯論的方式將兩種觀點寫在裏麵,其中引證據典字字珠璣精妙絕倫讓人心中暗服,同時在心裏對比了一下自己的文章,紛紛告辭,也有幾個謙遜好學的暗暗記在心裏或者記在筆下,後來竟爭相傳頌,甚至成了每位進京趕考學子必讀的文章。

“啪”一聲驚堂木拍在大廳前側的桌子上,桌子後麵站著一名麵部略黑短須長眉的說書人,走近一聽,原來說的又是李狀元的故事,雖然這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不過說書人的口中又是另一種光景,何況很多考生剛剛到京城,不了解其中詳細的情況,小小的茶樓人滿為患。

也有考生純粹是為了來這裏與人聚會,卻不曾想今天有評書人,坐在角落裏的兩個考生便是如此,其中一人要了一壺茶一碟點心,和另一個考生模樣的人竊竊私語

“我敢肯定,這位李狀元會喜歡你那篇文章的。”

“仲謀,莫要亂說。”另一個考生似乎覺得如此說不太好,麵色開始有一些不虞,在隔壁桌上的一個約莫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似笑非笑的看了倆人一眼,等看到那位麵色不怎麼好的考生的時候眼神卻亮了一下,手指有規律的敲著桌麵,似乎在等倆人接下來的話。

“子昂,你別生氣,我的意思是你我去狀元府投他一投,若是入了陳狀元的眼,豈不是....”

“仲謀!你我來千裏迢迢來京趕考不是為了諂諛別人的,而是憑著真才實學入天子門生”

叫子昂的考生似乎有些生氣,又不想與人吵架的模樣,隻能從懷中摸出幾個銅板扔在了桌子上直接走了,而一邊叫仲謀的學子好像還沒反應過來,等人跑遠了才急急忙忙的追過去。這時候剛剛那個年輕人站了起來,對著身邊的人吩咐了幾句,然後一個人也慢悠悠的向剛剛倆人走的方向走去,看似很慢的人卻在一眨眼間便消失在了原地。這時候有認識他的人才後知後覺的發現:當朝狀元爺竟然在茶館和自己一起聽了一個時辰的評書,茶館一下子被此起彼伏的聲音掩蓋了,有的人甚至奔出門去看李承雲走的那條路,街上人聲鼎沸,那人卻已經消失在了人群中。

“兩位兄台,請留步。”等到方仲謀追上陳子昂之時,後麵還跟著一個氣喘籲籲的身影,陳子昂定眼一看,原來是剛剛看著他們兩個人發笑的那個年輕人,此時正笑眯眯的站在,陳子昂心裏雖然沒有什麼好印象,但還是拱手行禮。

“這位小兄弟,找在下何事”

“鄙人想請兩位到舍下做客,剛剛聽聞兄台剛到京城,可有住處?”

方仲謀聽了麵色一喜,忙深鞠一躬

“小兄弟可是京城人士,在下與吾兄乃是同鄉,一同來考試,如今住在同福客棧,身上銀兩所剩無幾,兄台真是雪中送炭。”

陳子昂卻

暗暗皺了皺眉,倆人皆是初次來京,家人在京城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如今盤纏快花完,本來打算賣字畫,卻不曾想仲謀先是準備投靠李承雲,後又對這個陌生人沒有一絲警戒之心,倆人孤身外在防人之心不可無,又觀麵前的年輕人唇紅齒白神清俊朗,端的是一個一表人才,自己打量對方的時候對方也在暗暗打量自己,雖肆意卻讓人感覺不到任何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