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文心呈示。
其中,我以專門一卷收入了我的古風絕句三百首,其中旨在提示我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思維方式,境界開拓以及修養自然方麵的重視,這個從我16歲時開始的詩意自然的感受方式,一直陪伴至今,已經整整三十餘年了。
如果說1985年《齊魯藝苑》(總第四期)刊登《中國繪畫的重要美學範疇——氣之試探》作為我的第一篇文章發表,成為標誌著我藝術研究生涯的正式開始,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包括整個80年代,我的學術重點放置在了中國畫史論的學習與研究之上。同時起始了對於現代藝術關注的興趣。
整個90年代,無疑是我迄今產出研究成果最多,也是學術興趣點最為豐富的時期。收入這五卷文集的大部分文章,幾乎都在這個時間段落之中完成的。對於當代藝術的關注,使我完成了對於藝術史方法論的思考,以及相關的學科思考。
2000年以來,尤其是調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係之後,在係主任的崗位上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卻讓我個人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不同於學者個人的興趣,來關注本學科的發展動向,並由此設計出相關的學科框架,這個階段的思考,對於我後來的學術走向,影響至關重要。之後,對於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基地——當代視覺研究中心工作的主持,也在時刻地提示著一種宏觀,卻同時必須是有效的學術思路。
當然,這五卷文集的編輯,隻是從某個切麵反映出我的學術研究所關注的三個類型走向,它們分別是,《尋找的自在/張強文集/藝術理論與背景卷》,《意境揮運/張強文集/國畫與思潮觀察卷》,《正被切開的香橙/張強文集/藝術個案與群體批評卷》,《思想蹤跡/張強文集/講演與訪談卷》,《文心開道/張強文集/學術體係與詩文卷》。
《尋找的自在/張強文集/藝術理論與背景卷》,囊括的內容有:
第一部分,現代藝術縱橫,重點是對於現代藝術問題的切入性思考。
第二部分藝術與觀念,是對藝術的形而上思考,包括了藝術史方法論與藝術作品的哲學視角的認知。
第三部分學術究探中,則包含了有關藝術史論的檢討與展望。
第四部分概念·發效,則是在視覺文化視野中,對於一個城市的視覺史與當下視覺空間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示出一個獨立的發展戰略空間概念。這個概念的效應無疑是可以直接在社會層麵上產生其作用的。
《意境揮運/張強文集/國畫與思潮觀察卷》,則包括:
第一部分思潮掃描,這裏對於思潮的認識重點,放置在了對中國畫命運的思考,以及東西方美術的差異性認知。
第二部分國畫探究中,收入了對於中國畫從學科到問題的認識過程。
第三部分前言、後記中,描述了對於中國畫研究的視角與體會。
第四部分自敘·訪談,則是有關中國畫的一些具有感性傾向的短小體會文字,同時包括了即興的訪談文字。
《正被切開的香橙/張強文集/藝術個案與群體批評卷》則針對對象更為具體,它截然地分為:
第一部分群體·研判,是對一些板塊性、群體性的藝術聚合,所實施的批評。
第二部分個案批評,則是對於一些有緣結識的藝術家批評與作品的解讀。
第三部分是狀態·區域,以中國當代美術狀態之下的山東美術的全麵批評的框架,建立起一個區域美術的剖析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