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是囈語·後現代,一些看似隨意的文字中,也許包含了後現代的悠長意味。
《思想蹤跡/張強文集/講演與訪談卷》則通過最為生動的現場話語及現場訪談這麼富於激發靈感思想的方式,直接擷取了藝術思想特別的穿越性質,顯見出話語者的背景條件及學術功底。
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同樣麵對的“當代藝術問題”這個最為敏感的、最為前沿的、最具挑戰的課題。最終通過12個方麵來加以闡述的。
第三部分闡說·研討,則以在現場的話語語境而進行的語言博弈之中,體現特有的觀念及思想。
第四部分學科·創想,則通過問答的方式,將有關美術學向“視覺文化”轉型的理論、思想依據,進行了充分的闡說。
《文心開道/張強文集/學術體係與詩文卷》則是從貌似截然的兩個方麵中,提示了一個“文心開道”的主題,這兩個方麵分別是藝術、學術的個人體係框架的建構;現代詩歌、散文與古風詩歌。其中內容如是:
第一部分是有關學術的個人體係。在所開列的幾十部著作的研究目錄之中,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有的也許永遠不會寫作了。但是,作為相對完整的計劃書,其中已經有獨立的學術概念得以提示了。
第二部分是有關藝術的個人體係。在此可以看出我的藝術走向的內在邏輯性。
第三部分現代詩歌與散文,這些完全從文本的角度的自由書寫,在今日讀來仍舊饒有意味。
第四部分是古風詩歌三百三十首,共分為八個相關的主題。
當然,從以上五卷文集中,要全麵了解我的藝術學術走向,也是不可能的。一些異樣的藝術實踐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學術思考的文字,由於收容在四卷本的《蹤跡維度》叢書(《人體是戰場還是秀場——張強蹤跡學報告與女性主義》、《藝術:學術概念還是經驗博弈——張強訪談、對話》、《行墨巴黎——一個中國當代藝術概念的國際擴散》、《收視反聽——張強藝術自述與對話》重慶出版社2007-2009出版)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在此也就被自然地忽略了。
另外,我在80年代,同時還發表的大量的有關“現代書法”的文章,由於成為《現代主義書法論綱》的基本內容,在此也隻好割舍了。
同時,畢竟這些文章中,體現得更多的是一種片段性的工作。一些係統的學術體係框架,還必須要從那些具體的著作中,才可以真實地顯現出來。
無論如何,這五卷文集的出版,對於我個人而言,可以更加明了以往的學術路徑,可以更為明確地在未來的空間中,行走得不再那樣的滯澀,會變得更為紮實與飄逸一些。
對於有興趣的讀者而言,可以從一個學者個人的研究結果與前瞻性計劃書中,看到對於自己可能的啟發。
2008,是中國真實地全麵地麵對世界的開始。
2009,是我的學術轉型的開端。在這裏,超越中國藝術自身的特別性的思考路徑,還原到人類自身的藝術與學術經驗之中,在其中生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或許是在這個時間段落裏,五卷文集所昭示的我的內在自我追求、學術的自我批判與企望的自我超越吧,同時,也應該成為與諸同行共勉的曆史使命!
如果達到這個目的,這一切也就足夠了!
張強
2008年6月26日夏至後於重慶黃桷坪108號
2009年6月8日淩晨於黃桷坪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