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國繪畫學(3 / 3)

於是,我們有了“中國文人畫學”、“中國人物畫學”、“中國花鳥畫學”、“中國山水畫學”、“中國院體繪畫”、“中國民間繪畫”、“中國原始繪畫”的基本區別。而在“院體”、“民間”、“原始”之後,沒有以“畫學”來界定,也主要考慮到,作為來自於“非主體”藝術形態的藝術,其“學科性”是非常單薄的。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完全“集體性”的藝術樣式本身,並不具有相應的開放性。這是因為它的自閉性質所決定,如果一旦開放,也就意味著它要喪失掉本來的一切。

“畫學”的含義在於,它應當具備可持續性的開放,即使是被“材料化”、“視覺化”、“形式化”的開放都無關緊要。同時,要具有觀念的可轉換性。另外,還要達到理性的概括與概念的設置。我們認為這一切才是學科性的基本標誌所在。

(九)

在有關中西繪畫的比較問題上,我們把持了比較慎重的態度,原因就是簡單的特征的比附,無論如何是一件粗率的事情。而且對於西方繪畫而言,首先要麵臨一個時段上的框定,這就是古典時期、印象時期、現代時期甚至於後現代時期——這麼四個基本的時期,況且在其中,還要麵臨著千奇百怪的派別與麵目風尚。

即使是我們知道在中西比較中,所指稱的“西”就是“西方古典時期”的“拉斐爾派”——將寫實的極致看做是理想的頂端,那麼,與中國繪畫的“可比性”也是要受到質疑的。這是因為愈是相近的事物,為了尋找其間的差異——以及辨識的特征,才采取本能的比較。而對於那些特征昭然——甚至價值體係迥異的事物,則比較的價值並不是很大。

於是,在中西繪畫的比較過程中,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去尋找與中國畫本質特征相近的異質文化產物,其內在的藝術價值更為昭顯。隨手揀起的事例是: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的寫意繪畫之間的關係,就是意味深長的。這種比較甚至也可能關聯到中國藝術自身發展的思考。

在這種情況下,立足於形態學的比較可能是一個比較佳的切入角度。

(十)

“麵向中國畫的未來”,實際上就是要正視中國繪畫所處的價值混沌狀態,或者說是尚無法判斷的中國畫創作的臨界標準。但是,從已有到未有,是一個相互過渡的必然。今日的異端,明日的經典——雖然說這種狀況在藝術史上幾乎比比皆是,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叛逆,都具有意義和價值。將真正具有學術含量的實踐從中考掘出來,這無疑是“國畫的現代形態”所矚目的重心之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從中清理出一條鮮明的曆史性的邏輯線索。它的兩端分別是已經沉澱下來的創新者與新銳的實踐者。處於整合階段的“創新作品”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當鮮活的激情逐漸減弱之後,所達到的本質質量。而那些銳利先鋒的、充溢著昂揚觀念指向的作品,我們所關注的則是其對曆史穿越的力度,以及這種穿越所選擇的富於智慧的方式是否匹配,以及匹配過程中的巧妙和後綴質量。

形式主義化的改良,在中國畫的現代形態中是一支過渡的力量。不僅是無法忽略的,同時也是走向現代形態的重要途徑。

(十一)

於是,在“中國繪畫學”這個概念之下,所關聯起必然的學術邏輯,在如斯的情況下,也就當然地要包含這樣的內容:

中國畫學原理

中國畫論體係

中國繪畫美學

中國文人畫學

中國山水畫學

中國花鳥畫學

中國人物畫學

中西繪畫形態

國畫現代形態

中國原始繪畫

中國民間繪畫

中國院體繪畫

國畫教學體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