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中國畫”在中國(1 / 1)

作為一種在人類視覺經驗範疇中具有獨特感覺的繪畫類種,“中國畫”這個概念,無疑是在中國被迫開放之初以防禦性姿態出現的。

於是,中國畫概念以及所匹配的視覺經驗,無形中也就陷入了如此的境地:

一、以比對於“西洋畫”而發生的對抗性

晚清時期中國的國力與國際地位的垂直衰減,帶來了中國文人官僚的極度失落,查詢中國的心理身份,考古中國的文化力量,也就成為一種本能的需求。中國文化與視覺經驗的獨特性,也就成為中國文人與官僚與西方對話的心理基礎。當然,它不過是一種微弱的心理基點。

二、理性認知與改良的緣起

一些理性的文人當然可以看到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距,一些激進的文人便開始了革命的企圖(康有為、魯迅、陳獨秀對中國畫的批判,徐悲鴻、蔣兆和等人對中國畫的古典主義“西化”,林風眠對中國畫的印象主義“西化”)。它的直接後果是中國畫或變成素描,或變成了風景畫。

三、政治利用帶來的“革命性”

1949-1979年新中國政治對於文化的統攝與封閉的民族主義心理的培植,使得中國畫被徹底“革命”。它分別承擔了“宣傳畫”的張揚功能,年畫的民俗喜興的功能,連環畫的敘述功能。

四、開放之後被顛覆

恢複了美術學院之後的中國畫係,中國畫又麵臨新的災難,它的基礎在學院的基礎課教學大綱裏卻早已被顛覆殆盡,這同時是一個最大的荒誕:任何一個拿起毛筆的人,必須接受它的對手——西洋畫的基礎訓練。而這個被訓練的人可能根本不會書法,不通古典詩詞,不讀中國畫論,不理會中國哲學、文學,其結果可想而知。

五、社會化的後果

“名人字畫”這個概念的背後,是中國畫被“泛化”,從群眾性廣泛的參與族群的擁藏,到權力交易的媒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人類獨特視覺經驗的“中國畫”又一次被顛覆。它的判斷力與價值體係幾乎已經分崩離析。

六、現代藝術情境中被資源化

穀文達、徐冰等海外藝術家,則將中國畫抽離成不同的具有東方文化表征的“符號”,在不同的空間與材料中,進行重新的配置,裝配成新的“中國藝術”,在當下的國際視覺經驗中,它起到獨特的“醒示”與補充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在國際經驗中被認同的中國“畫”——盡管國內的國畫家們極端憤怒。

七、兩難的中國畫

作為主流地位的中國畫,早已經成為“曾經”——這個過程是在不知不覺間完成的。盡管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在支持著它的“繁榮”。作為一種“民族的視覺經驗”,它也將會以某種形式被看重。

而作為加速度國際化的“中國”,在一個以人類視覺經驗為背景的創造性前提下,一張宣紙承載的畫麵,又顯得太微不足道了。無論何種因素去承托,似乎都無能為力了——它成為無法承受的“輕”。

八、垂直下落中的“中國畫”

中國畫從被命名的那一天,就開始了它垂直下落的命運。作為人類視覺經驗的曆史部分,作為人類文化中凝聚的視覺智慧,作為被考掘的理論對象……

這也是我們今天拚命可以想到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