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波 作曲家、藝術教育家,出於對於我的行為的信任與友誼,資助了我的第一個蹤跡學的個人展覽暨學術研討會。
高氏兄弟 當代藝術家。我的蹤跡學藝術實踐最初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介紹,促成了我與島子的結識,並且舉辦首次蹤跡學報告的展覽。
島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的第一個蹤跡學報告的個人展覽暨學術研討會的學術主持,他的《蹤跡的審美之維》一文,是目前對我作品評論之中,最具有深度的文章之一。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從我的蹤跡學報告之中敏感到“互動”的概念,他對於我的藝術的評析,影響到後來很多觀察者的視角。
孔新苗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他以語言學的角度,闡釋蹤跡學的另類美學品質。
薑靜楠 山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他在主編中國當代藝術與後現代叢書時的約稿,使我在我的思想發育的關鍵時刻,傾力撰寫了中國當代書法與後現代的關係。
古幹 作為我與其他現代書法進入大英博物館的推薦者,作為第一代中國現代書法的核心人物,古幹具有著學術的遠見與無私的品格。
楊應時 作為現代書法的鼓吹者,楊應時曾經不遺餘力地向海外推介中國現代書法,在這個過程中與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一了 一個體製外的現代書法的狂熱探求者與成就顯著者,他以自己的智慧所建立的人脈網絡與各種刊物,使他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並推出我的最新蹤跡學報告的最新動勢。
張以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博士,他選擇了我的作品首度進入美國展覽,並且相信張強蹤跡學報告是迄今最具先鋒力量的創新之作。
戈登·白若思 作為大英博物館“驚人之筆——中國現代書法”展覽的策展人,他同時策劃我在大英博物館的現場舉辦了兩場行為書寫的表演,同時,令大英博物館收藏了表演的蹤跡服裝。
王曉暉 一位美麗優雅的女士,一位能力與智慧兼備的地產業者。她在我的“行為書寫”的社會化過程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曉暉策劃了我在2006年初轟動海內外的“仙女山行為書寫”;她同時主持了同年3月份我在重慶美術館的“從古典主義到後現代”的大型綜合藝術展。
江東 重慶出版社富於能力與智慧的編輯,由於他的努力,我的“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的首冊——《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在我的“從古典主義到後現代”大型個展前夕得以問世。
戴前鋒 優秀的攝影家和富於學術責任的編輯,由於他的卓見,我的“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的後三卷得以順利出版,同時,他又推動了我的《蹤跡維度》四卷叢書的問世。
張奇開 旅德藝術家,學者。他以自己的國際經驗,對於我的蹤跡學報告以更寬闊的學術視野進行關照,他的序言,為我即將出版的《行墨巴黎》,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
王小箭 資深的藝術批評家。他精深的語言符號學知識修養,提示了我在埃及實施蹤跡裝置作品時的意義係統的全麵建立。
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需要銘記的人物還非常之多,諸如沒有著名批評家王林教授的推薦,我不可能來到地處西南重慶的四川美院,也就不可能有蹤跡學報告在社會層麵上更大麵積的播撒;沒有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教授的支持,我在重慶的“行為書寫”就又可能遭受更多的誤解;而副院長羅力教授的對於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也是使得我在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方麵,減少了更多的後顧之憂。
就在2008年即將永遠地消逝在曆史的時空之中的時刻,一個來自於長沙的電話,又打破了我書房長久的靜寂。我以前隨手勾畫的一部有關“現代書法”的著作構想,又被湖南美術出版社列入了2009年出版計劃,編輯告知我有關的寫作工作可以全麵進行了。
一切就是這樣,要想徹底地告別過去,也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雖然與Lia合作的“英特納雄耐爾”(國際化/本土化)藝術方案已經展開——計劃中第一步“曆史的研究”與第二步“現實的觀照”卻是在同步行進著。然而,以往的學術與思想,卻是無法一下子可以告別的。
我隻有祈望在這個告別與行進的過程之中,能夠走得稍稍順利些——盡管這個祈望在“祈望”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某些虛幻性。
這因為學術的研究與藝術的新創造,永遠就是在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一個過程。
——而我在不自覺中已經在享受著這些“麻煩”了。
2008年12月28日
神妙(雕塑)
時間: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