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樂愚居囈語之三種經驗的涵義(1 / 1)

對於繪畫內涵與語言的不同側重探求,使我獲得了三種不同類型的視覺圖式,這也同時注定了文化體驗涵義的相異性。

第一種類型是以傳統的文人趣向為主,它的經驗基礎分別是:在古典文化世界中的涵泳與在岱西小城中度過的那段恬然而悠長的時光,並且自覺地將傳統文人生活方式與心態去做盡可能的契合。以詩文書印的全麵鋪展為構築條件,並且適當地參加一些現代視知覺理論,繼而呈現出一種相對自足的“意化”世界。

在我的《翰墨聽香》等四本冊頁完成不久,一陣陣虛飾的蒼茫感漸漸蕩起,或許古典世界的完美與高潔離我們現實世界聯係得太過曲折了。在這本冊頁的自敘中我曾記錄下如此心態:

“……如此如斯,裁製二百餘幅,然近日成畫四冊頁,則油然而生惶恐。竊以為若技窮於現實物理人情大觀,則圖畫憚溺於趣理之間,此與餘之初衷頗見乖謬。因之澄心靜慮,遠絕沉思,做玄想之功:以人體為媒界,布冷峻之肌理,采集自製顏料,融解抽象形式。畫像布色,構通達視於當代文化心理孽動。更有待於來自作品成全以證之。”

第二種類型呈現出某種過渡狀態,我選擇了人體——這一中國傳統繪畫絕難表現的對象。以墨色的調和達成新的樣式,用多層細屑的皴擦組成人體之肌理感覺,用大麵積的墨色滲化為背景進行鋪設,強化視覺的布置與對應效果。而它的經驗基礎則是以都市生活與現代文化感受為前提,然而,裝飾意味的形式性質,削弱了它本來應該凝聚的神秘感。

將一種文人趣味轉入現代文化涵義的“人文性”體驗,構成了我的第三種類型作品的主調。如果說在那本冊頁自敘中還帶有強烈的設想色彩,那麼,在此則得到了切實的踐約。

我試圖解體過去,重塑將來:顏料幾乎全部是通過艱難的野外跋涉得來。並實驗了各種粘合材料與罩染方式,以期強化形式本身的抽象性與物象的多重製作,體現出一種深層意識的介入,從人物的形態到道具的陳設,寓意強烈的象征內涵以及神秘氣氛下的心理感應。

對於中國繪畫而言,工筆顯然缺乏一種生動的材料感,而寫意又易陷落在表現的同化之中。而用重彩在生宣上的多重疊合,則可能出現以上幾種方法都相去甚遠的感受能力。

在已經進行中的第三種探索形式上,我有充足的理由與信心係統與完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