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學術也是一種生活存在的方式——張強中國畫學研究訪談錄(1 / 3)

平時,張強是一位話語不多的人。每次我去采訪他,或者是與他通過郵件進行一些交流,他的話語都隻有簡練的一兩句話。然而,當我們交流涉及到書畫藝術的深層次理論問題時,他就如數家珍般地彰顯出一位長期從事藝術美學理論研究的學者型教授所具備的淵博知識與暢達的表達能力。

2007年10月的一天,我又按照事先的約定前去四川美院拜訪張強,按照擬定的初步思考話題,交流一些有關“書畫藝術理論與實踐創作”的內容。張強在爐火上煮好茶水,我們一邊品茗,一邊漫談起有關書畫藝術理論研究方麵的思絮話語。

讀者閱讀這次書畫藝術對話交流的內容,對於更好地理解張強出版的書畫藝術理論與實踐創作的內容,具有很好的輔助啟示作用。

問題一:我一直納悶你讀大學期間學習的是藝術類師範係,並不是藝術類理論研究係,你是如何開始對藝術理論研究感興趣的呢?

張強:在師範類藝術大學裏學習的好處,就是接受教育的內容很廣泛。我讀大學的最大收獲,是了解了大學是怎麼一回事,並知道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於是,我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加強自己在藝術美學方麵理論的學習,在積澱起豐富的藝術美學理論的同時,也尋找出在藝術方麵的不同觀察視點。盡管自己在大學讀書期間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卻已經感覺到自己應該怎樣去發展這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認識到應該如何去深入進行藝術美學理論研究的方法,並持之以恒地朝著自己求藝發展的道路前進。倘若當時完全與別人一樣,就無法展現出自己在藝術美學研究上探索的新穎之處,藝術最好的地方,也就在創新發展這一點上。

我原來繪畫基本功強,初期接觸油畫,對繪畫藝術的表達形式並不陌生。西畫的表現偏重於追求自然主義的物象表達,需要的是自然科學的背景。中國繪畫的表達形式就完全不同,它是創作者文化藝術修養的綜合能力展現。當我在深入閱讀研究藝術美學理論的過程中,發現古代的大畫家都是大學者,對傳統文化藝術有一種本能的好奇,轉為一種追求更高目標的向往意境。於是,選擇這種更為深厚的文化藝術的積澱學習方式,並慢慢地進入一種更廣袤的閱讀研究之中。

問題二:我寫出來自己閱讀你有關古典書畫藝術方麵的係列書籍領悟文章後,在欽佩你淵博學識的同時,也對你是如何接觸了解到這麼多廣博的學問知識感興趣。你是怎麼進行這方麵學習的呢?

張強:我在讀大學期間,確立了自己要從事藝術美學理論的研究之後,就開始注意購買藝術理論方麵的書籍。大學畢業後,將工資的很大部分用來購買了很多的藝術美學理論書籍,長期堅持這種大量的閱讀學習,使自己越學越想學習,讀得越多,深入閱讀研究的興趣就越濃厚,並逐漸地積澱起深厚的藝術美學理論知識。

起初,我建立了大量的卡片式讀書筆記,陸續做了幾千張,寫了一些豆腐幹似的文章。後來感覺這樣做讀書卡片筆記的結果,對深入進行藝術美學理論的實際應用研究效果不是很理想。於是,就改為帶著問題或選題進行係統的讀書研究工作。

藝術美學理論知識的積累,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一個致力於從事藝術理論研究的人,長期進行這種係統的讀書研究學習,就使自己逐漸地進入一種圍繞某種選題深入廣博涉獵研究的行列。隨著自己各方麵藝術美學理論係列研究文章、書籍成果的不斷地問世,在不知不覺之中邁向一個又一個新的藝術理論研究階段層麵,成為蘊涵深厚文化藝術知識的專家型學者教授。

問題三:長期潛心於藝術理論的學問研究,是一件很寂寞、清苦與枯燥的事情。你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張強: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種不同的生存方式,清靜或是熱鬧,各有利弊,也是每個人對生活的選擇,每個人隻能選擇其中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得有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熱鬧是一種風光生活的味道,沉寂也有一種清靜生活的味道。生活的趣味是很多的,自己選擇與追求的境界不同,領悟的趣味就不同,清靜的生活更有益於進行讀書與深入的研究性工作。

我在研究藝術學的過程中,從來就不覺得寂寞。當藝術美學研究與理論發展情況對應起來之後,就不會感到清苦。一旦進入藝術研究的領域,隻會領悟到很多無窮的意趣境界,根本不會感覺到什麼寂寞、清苦與枯燥。

問題四:你在很多中國繪畫藝術美學書籍中,都在結合佛教文化與藝術的關係進行闡述。你自己是如何看待佛教內容的?

張強:我一直在研究佛教文化藝術。佛家很注重清靜、頓悟的禪意境界,中國古典文化藝術中的領悟妙趣就與禪宗親緣。

最近,我花費很多的時間與工夫在抄寫經書,主要在抄寫《金剛經》、《般若心經》。(說著,張強帶我去他的書房觀看已經抄寫出來的部分經書。)在抄寫這些佛教經書的過程中,可以同時領悟到閱讀佛教書籍得不到的更多內涵。在講究頓悟的心性這一點上,道家的“天人合一”與佛家的“禪者無言”等內容是一脈相承的,藝術的創作過程,也同樣是這樣的。佛家說“開慧”,就是開啟大智慧。真正的藝術哲理智慧,不是依靠佛教法師進行的開釋,而是結合專業研究支點去進行的自我開釋,去心解,並領悟其中的妙趣意境。因而,一個愛好藝術創作的人,要有自己文化藝術追求的立足點,不要對生活中的小事情斤斤計較,要從大智慧方麵聯係實際進行心解。很多人陷入誤區,注重人世間的很多具體事情、事物、冷暖,這樣做,對自己從事的文化藝術理論與實踐追求沒有一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