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全麵地解讀張強教授在新時期正規出版發行的數百萬藝術美學理論著作及《高逸風致——張強中國古典藝術學術輯集》繪畫、古詩、書法等作品時,曾經多次按照事先的約定去四川美院拜訪張強教授。
2007年7月一天下午,我又按照事先的約定前去四川美院拜訪張強,交流一些有關“儒道禪玄”新文人書畫藝術創作思想的看法。
張強熱情地拿出自己最好的鐵觀音茶葉,說:“楊兄,這是香港朋友贈送我的好茶葉。今天你也品嚐一下。”
說著,一邊忙著拿出茶具,放上茶葉,用鮮開水熟練地泡出來後,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燙杯溫壺。我坐在旁邊,還沒有品茗,就先領略了一些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進入一種傳統文化藝術交流雅趣的氛圍中。
問題一:我觀賞你的新文人書畫係列作品,就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麵貌與文化內涵。畫麵上不是我們常見繪畫作品上的形似或神似,而是一種飽含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底蘊,透出文人直抒胸臆的心靈感悟,糅合有現代構成的審美情趣。你的創作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張強:一般畫家是自下而上地從認知社會自然表象方麵進行創作,我是從深入研究中國博大精深“儒道禪玄”文化藝術思想,長期自上而下地探索鑽研的同時,心靈上產生出有感而發的創作欲望,於是,就客觀地表達出自己領悟的傳統文化藝術情趣。我經常說自己是走了一種從傳統文化藝術高端進行書畫創作的捷徑。如果說我這樣創作出來的新文人書畫作品內容有問題,就不是我的原因,而是讀者認識理解上出現的偏差。
中國畫是建立在對傳統哲學思想、傳統藝術美學理論思考情況下的再創作,古代著名的畫家,首先是大文豪、思想家、美學理論家,具有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底蘊,接著又在厚積薄發的基礎上,經過內心虛擬神似的藝術領悟,深思熟慮後,經過“逸筆草草”筆情墨趣所創作表現出來的意趣境界內涵就完全不一樣。
畫家沿襲傳統文化藝術創作“意在筆先”的學習研究領悟,再創作表達出來的作品,就脫離了社會自然的一般化可視畫麵的局限影響。因而,中國畫文化藝術創作的內涵,是建立在對博大精深傳統文化藝術的品性、品位的深刻領悟之上,再表現出來就是意境高遠的大手筆。自己早年也畫過連環畫式的圖解作品,當我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藝術美學理論之後,就感覺這樣進行創作就缺乏高深遠大的傳統文化藝術意境內涵。
問題二:我閱讀你的新文人畫係列作品,感覺都是描繪一些古代的讀書人。其中有什麼特殊的內涵意義呢?
張強:我畫的內容基本上是中、老年人,讀書的古代文人。這些人具有“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豐富的傳統文化藝術內涵與智慧。處於這個年齡階段人的文化藝術、品德修養,以及心性、領悟與表達能力都處在成熟穩定的階段,又掌握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很多睿智的知識與智慧,在認知社會,認知自然,認知世界等方麵,都呈現出一種老成厚實的道德情操與文化藝術修養底蘊。
相比之下,社會上的青年人盡管在外表上,看起來青春活潑地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氣質。但青年人囿於學習研究的時間短,閱讀的書籍少,見過的世麵少,接觸的高品位人才少,自然在文化藝術與道德情操修養上,表現出明顯的不足。不僅認識膚淺,油滑漂浮,不成熟,不穩定的思想認識言行,顯得油滑淺薄,就不會具有這些優良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心性、品質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