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城外,古道邊”的東北三省,民族風情的個性特征是至為鮮明的。酷寒慳吝的自然環境,流動性極大的牧獵、田野、戰地生活,強化了力量與勇氣的拚搏,塑造出古樸剽悍的民風,粗獷質實的性格,旺盛的生命活力和較強的文化吸收、整合能力。
在這片遼闊、富饒而原始的大地上,蘊涵著一種野性,一種豪氣,一種蓬勃的生機。青蒼的大地托舉著浩渺的天穹,“喜茫茫空闊無邊”,該是何等的開心,何等的壯美啊!無疑會觸發壯懷激烈的人們,挑起內心深處的神秘誘惑,高揚生命之舟的理想風帆。這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江南嫵媚,雌了男兒”的九百年前,遼朝女詩人蕭瑟瑟會激情滿懷地在北地放歌:“直須臥薪嚐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麵對那些時間上悠遠、空間上浩瀚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信一些思想者會生發出一種與之直接對話的靈魂衝動;或者像當年的屈子那樣,向著這片神奇的天地,獨自發問無數個“為什麼”。
也很可能,那充盈著質樸的美、粗獷的美、寧靜的美的夢之穀、畫之廊,在詩人的情感的琴弦上奏出美妙的和聲,不期然而然地淹入了自己的性靈,潛滋暗長一種永葆童真,寵辱皆忘,掙脫小我牢籠,返回精神家園,與壯麗清新的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