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乾坤清氣得來難(2 / 2)

我們生活在城市的石屎森林裏,且不說空氣的汙濁,噪聲的騷擾,已經到了無處藏身的地步;單是世事的紛紜,競爭的奔逐,更是使人心身俱疲,窮於應付。像尼采所形容的,現代人總是行色匆匆地穿過鬧市,手裏拿著表思考,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不複有閑暇沉思,愈來愈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

走進三塊石森林公園,哪怕隻有一天,一個晚上,僅作短暫的勾留,也會通過耳目口鼻心意,直接感觸到一種清新的境界。置身林巒溪穀之間,把全副身心統統交付給大自然,放開胸臆,忘懷得失,就可以在這座“世外桃源”中找到精神的歸宿,接受靈魂的淨化,獲得身心的寧貼。單從這一點來看,某些名山勝境、著名景區,由於人滿為患,過分開發,也是難以比肩的。

說到這兒,人們也可能有些擔心:別處的今天會不會成為這裏的明天?

本來,審美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現象,沒有人的欣賞,任何自然美都無從談起;可是,過去的無數事例證明,發現了自然美,往往就意味著同它揮手告別;開發的同時總是帶來人為的踐踏。這是旅遊事業發展中經常碰到的一個頗難化解的悖論。在這方麵,三塊石森林公園摸索出了很好的經驗——

近年來,由於受到外間“旅遊熱”的激發,當地政府也開始策劃利用本地現有資源開辟旅遊路線,接待遊人,增加收入。說起這件事來,他們不無感歎,過去見事遲,反應慢,致使此間開發得過晚,讓寶貴的資源空耗了無涯的歲月。其實,晚也有晚的好處,由於充分借鑒了外地無計劃的開發、掠奪式地開發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和慘痛教訓,因此,他們一上手便十分重視環境、資源的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戰備,走出一條發展“生態旅遊”的路子。

所謂“生態旅遊”,一是保護自然生態,維持天然形態,順應自然,珍視自然,盡量減少景觀的人工雕飾、人為設置。因為自然創造是一次性的,既沒有副本,也不能複製,而且,自然美是易碎品,一旦毀壞了就難以補償、重構。

二是倡導對於自然美的欣賞。在他們看來,那種原生狀態、荒情野趣,未經人工雕飾的自然天籟,同樣是美的極致,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寧馨兒”(朱光潛語)。

三是整個旅遊的導向,是認識自然,回歸自然,熱愛自然。為保留下這天造地設的一方淨土——人世間最寶貴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絕不發掠奪財,造子孫孽。

這裏的居民不是以開山種地、狩獵砍林為謀生手段,而是在遠山封山育林,近山植樹造林,充分利用土特產豐富資源,種植、培育和采集中草藥材、山貨野果,大力發展養殖業,選優育良,繁殖六畜,羊群全部圈養,為的是保護林木。

我們徜徉在清景如畫的山路上。這裏離公園的入口處已經不遠了,主人指著右側一片壁立的石崖,說:“我們想在這裏搞一塊(整個公園隻此一塊)摩崖石刻,起到一點昭示作用,隻是沒有想出合適的詞兒來。你們作家肚子裏墨水多,請你幫助想一個。”我想了想,說,不妨用一個現成的詩句:“乾坤清氣得來難。”大家覺得不錯,既概括了公園的特色,把握住了它的靈魂;也能提醒遊人,告誡開發、建設者,應該珍惜這美妙的景觀。

我說,但有一點應該注意,一定要請字寫得好的書法家來題寫,因為它是藝術,具有永久性的觀賞價值。實在找不到,寧可用印刷體來翻刻,也別由誰隨便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