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它的麵積十分闊大,氣勢雄渾、壯偉,就為人們遊觀玩賞提供了足夠的“藝術空筐”,進一境又有一境,走一程還有一程,絕無單調、重複、厭倦的感覺。可以遊目騁懷,孤心遠寄,扇動起遨遊天外的想象翅膀;也可以凝心寂慮,諦聽著大自然的至美與和諧,或者從容思考全部感官接受到的萬千信息。一種寧靜、溫馨的快感融進了整個生命和記憶,成為日後長期受用不盡,永遠不會貶值的精神財富。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不同層次的遊人,都會從中獲得自己所喜歡、所期望的情趣。
在公園迎門處,我無意間掃視了一下“簡況介紹”,得知本園創建於1950年2月,這倒引發了我的一番感慨。其時,共和國成立隻有四個多月,鞍山解放也不過兩個年頭,這個“二一九”正是城市解放的紀念日。當時,城區處處滿目瘡痍,道路坑窪不平,高爐四周雜草叢生,狐兔奔走,一片荒涼、破敗景象。而鞍鋼的恢複、重建,直接關係到人民江山的鞏固和全國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市政府麵臨著艱巨而繁重的組織生產、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務。可是,就在這百廢待興,千端待舉的情況下,他們竟不失時機地想到要劃定範圍,留出綠地,在城區辟建一個大型公園,真是頗具戰略眼光,富有遠見卓識的舉措。
不妨作個簡單的對比。不要說建國初期了,就是到了七十八十年代,全國各地都有一些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工廠、商廈、賓館、飯店都是應有盡有,而且確屬必要;隻是有的城市卻忽略了應該事先留出足夠的隙地,為居民營建一些包括公園、廣場在內的活動場所。待到有關領導者逐漸懂得了市民在飽食暖衣之後,還想望著找個地方散散心,聊聊天,消遣、休憩一下,從而認識到了公園、廣場的必要性,已經為時太晚,——石屎森林、火柴盒式建築鱗次櫛比,把整個市區填塞得滿滿登登,早已找不出一方隙地,隻能徒喚奈何,後悔無及。
更有甚者,個別地區當政者目光如豆,見識短淺,在“房地產”熱潮中,無視廣大市民的需要,竟以高額價款賣掉一些本已狹小不堪、蠶蝕殆盡的園林腴地,去換取暫時的經濟利益。
這種種作為,較之解放之初鞍山市領導人的眼光、魄力,何啻雲泥、霄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