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筆記本”,敲下“後記”這兩個字時,正是初冬的一個下午。陽光透過粉紅色的窗簾,在我的書桌前投下一片淡黃。窗台前的樟樹,默默佇立,輕輕搖晃的樹葉,有著洗盡鉛華後的灑脫與滄桑。從不遠處的球類中心,傳來了學生們打球的歡呼聲,又是一個美好而寧靜的下午。
三年前,我搬到這棟教工宿舍三樓靠西邊的套間後,立即喜歡上了這裏。套間毗連民居,嫻靜而安然。書房和臥室斜對著學校球類中心,對麵一棟宿舍擋住了清晨的陽光,但中午過後,陽光就從浩瀚長空中斜斜地透入我的書房,陪伴我讀書碼字,直到黃昏。除了書房外,我還在臥室的窗簾邊擺上簡陋的四方桌子,和一把同樣簡陋的木椅子,充當我的臨時書房。沒有輔導的晚上,除了偶爾去打乒乓球或去學校斜對麵的縣政府跳跳露天舞之外,我的剩餘時間就是在這裏度過的。
三年了,與文字共舞,竟在不知不覺中,碼下了幾十萬字。選擇部分文字,結集出版,是為《長發飄飄的日子》。長發飄飄的日子是浪漫的、多彩的,又是單純的、青澀的,如實記錄了我的青春我的生活經曆,結集出版,也是對過往的歲月的紀念與總結。本書收錄文章分為六大部分。其中有過對童年的向往,對教書的執著,對讀書的喜歡,對校園生活的熱愛。文字稚嫩,但都是內心真實的記錄。除了選擇了部分在報刊發表過的文章外,另外還留下一些隨手寫下的博文。這些文字,未經打磨,卻真摯得可愛。我在重讀這些文字時,掂量來掂量去,終是不舍,也沒有修改,保留其原汁原味。我想,等我晚年時再讀,那時一定會感慨萬分,曾有過的歲月是這樣的清純,曾有過的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我的生活經曆很簡單,讀書後又回到校園,所以寫的大部分內容與讀書與校園有關。相對來說,童年的生活要豐富得多。和所有農村孩子一樣,我砍過柴燒過柴火打過豬草,我寫下的這些生活經曆是充滿了快樂與野趣的,而其中許多的辛酸與勞累我並沒寫出來。比如,我在《懷念砍柴的日子》裏寫道:“渡船來來回回,一擔擔柴便如綠色蜈蚣一樣不斷遊向村裏。”實際生活要辛酸多了。那時,隻有兩條渡船,每次隻能上去十人左右,大多數的人要呆在河邊等。而每次因為要擠上船,許多人被擠下洣水,衣服與柴都濕了。烈日下,大家餓得直不起腰來,過河後還要挑著重重的柴回家,走不到幾步,就要休息會兒,才幾百米的路程,不知如何才能捱到家。如今想來,苦也罷,樂也罷,回味起來都有無窮的趣味,童年的經曆已成了我一生也享用不盡的財富。在城裏生活了十幾年自己,每每想起自己是農民的女兒,就不會輕飄飄地忘本,不會在喧囂中迷失自我。
在《你是我的好妹妹》中我寫過,父親對我們要求很高,家教極嚴。在我的印象中,他總是很嚴肅。僅有過的一次溫馨回憶,就是五歲那年,我坐在父親懷裏,父親幫我紮了個馬尾辮,再幫我梳理幾下劉海,然後對我說,真好看。盡管父親不溫和,但他畢竟是我的父親,我的身上流著他的血液,我對他永遠是敬佩的。他是小學高級教師,當了三十多年的小學校長,治學嚴謹,在同事中極有威望。不僅如此,他堅強樂觀開朗,不畏強暴;他勤勞能幹,博學多才,自學成為廚師木匠磚匠,家務農事樣樣精通,再配上他的高大健壯富有男子漢氣概的外表,客觀地說,他實在是一位少見的優秀男人。現實中,我對男人很挑剔,大約也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讓我自豪的父親。父親常常說,福氣生在醜人邊,的確如此。他中年喪妻,老年喪孫。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都挺過來了,這就是我寫的《父親,像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