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從馬克思到胡錦濤: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的曆史考察(下)(2 / 3)

3.6.3牢記“兩個務必”,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艱苦奮鬥的實質,一方麵是指崇尚節約的生活作風,另一方麵是指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道德品格,包括奮發向上、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道德意誌,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工作態度。艱苦奮鬥,是黨在中國革命和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是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凝聚黨心、贏得民心的重要保證,是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們黨對堅持艱苦奮鬥的問題一直是高度重視的,總是反複地、經常地向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加以強調。”在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江澤民同誌也告誡我們,“堅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要作為當前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在十五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決議》中,把“堅持艱苦奮鬥,反對享樂主義”作為黨風建設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之一。在西柏坡考察時,胡錦濤同誌再次號召我們:“重溫毛澤東同誌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牢記毛澤東同誌當年倡導的‘兩個務必’,首先從自身做起,並號召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為實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開拓進取、團結奮鬥。”“艱苦奮鬥既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工作作風,又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思想作風,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品質。”

繼往開來的新起點,要求我們必須永遠艱苦奮鬥。胡錦濤同誌指出:“現在,我國已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20多年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必須看到,我們取得的成就隻是在偉大征途上邁出的堅實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完成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任務,要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我們要走的路還長得很,我們肩負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會很多,我們必須始終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所以,胡錦濤同誌指出:“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奮鬥目標,需要全黨同誌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

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新環境,要求我們必須永遠艱苦奮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這種深刻的變化給黨的建設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仍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麵臨著各種困難和風險。盡管“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實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仍然麵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麵占優勢的壓力。”所以,“越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將來我們的國家發達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也不能丟。”我們隻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和發揚黨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才能順利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才能順利實現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情,要求我們必須永遠艱苦奮鬥。建黨80多年來,我們黨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長期執政,社會長期太平,容易使領導幹部滋生貪圖享樂的思想、驕傲自滿的情緒,增加脫離群眾的危險。他們有的麵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經受不住考驗,敗下陣來,做了“俘虜”。有的受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和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在“酒綠燈紅”中目眩神迷,銷蝕了鬥誌;有的講排場,擺闊氣,盲目與別人比住房、比穿戴、比吃喝、比家庭擺設,甚至慷國家之慨,鋪張浪費,奢靡成風;有的為了滿足個人欲望,以權謀私,以身試法;還有的道德敗壞,墮落為人民的罪人。正如胡錦濤同誌指出的,“這些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中有滋長蔓延之勢,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一部分黨員、幹部那裏被淡忘了,在少數人那裏甚至被丟得差不多了。”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能不能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能不能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對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是一個現實的考驗。”而事實充分說明,“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關鍵是領導幹部要以身作則,首先是高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因為,黨的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是各級黨組織的帶頭人。“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領導幹部不論是在黨的組織方麵,還是在社會生活方麵,,都起著榜樣作用,都對群眾有重要影響。領導幹部的作風、形象,不僅影響群眾,還直接關聯著黨的形象、關聯著黨和國家的安危。古人早就說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警世名言對我們黨,尤其是對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曆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的國家,是難以發展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因此,領導幹部,特別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堅持毛澤東同誌所強調的“兩個務必”,必須帶頭做到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三個清醒”,即“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深刻認識艱苦奮鬥的極端重要性。”否則,如果丟掉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僅工作上難以做出成績,而且會喪失應有的革命氣節和本色,就會出現“道德變質”的危險。

麵對新的曆史條件帶來的考驗,領導幹部要確保“道德不變質”,必須加強艱苦奮鬥精神的實踐鍛煉,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上下工夫。為此,胡錦濤同誌號召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並提出了四點希望,即:“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牢記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負的曆史責任,自覺在艱苦奮鬥的實踐中加強黨性鍛煉。”這“四個牢記”極富現實性,其重要的就是“隻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隻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

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要求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製享樂主義的侵蝕。胡錦濤同誌認為,“對於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來說,保持和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說到底就是牢固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恩格斯早就說過,“還有一種更壞的享樂主義福音,它使政府無所事事,使人不做一點正事,使他們心甘情願地丟掉人的本性,而去一味追求‘幸福’,隻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醜惡的物質享受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毀掉了一切精神內容。”所以,領導幹部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道德修養,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磨練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始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要求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權力觀,克服官僚主義,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由於我們黨處於執政地位,這就決定了黨的領導幹部手中大都掌握這樣那樣的權力。黨曆來認為,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辦實事、謀實利的。人民賦予你的權力越大,你肩上的擔子就越重,為人民辦實事的任務就越艱巨,不為人民辦實事的權力不是正當的權力、真正的權力。所以,每個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權力是否履行得當的尺度,作為檢驗自身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依據,真正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作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的條件,始終做到廉潔奉公、為政清廉。

新的曆史條件下,一些領導幹部恰恰在權力觀上出現了不少問題。有的搞“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有的貪汙受賄、隨意揮霍浪費國家和集體的財物,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敲詐勒索,有的任人唯親、搞裙帶關係、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個重要原因,是黨執政以後,一些領導幹部居於國家政權的領導崗位,手中有了一定的權力,條件變化了,抬轎子的人多起來了,就飄飄然了,忘記了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看成是自己可以謀取私利的工具。

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必須不斷強化廉潔奉公、為政清廉的意識,增強正確使用手中權力的自覺性。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既要經得起艱難困苦的磨煉,又要經得起燈紅酒綠的考驗;既耐得住清貧,又耐得住寂寞,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實實做人、紮紮實實做事,反對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力戒浮華,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首先,要明確權力來自於人民。要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看作是為人民謀利益的責任,而不能把它當作是撈取個人私利的特權,並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這種所謂的既得利益。其次,要明確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鄧小平指出,領導就是服務。這是共產黨人權力觀的核心和實質。隻有運用手中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才算得上是正確行使了手中的權力。因而,胡錦濤同誌認為:“領導幹部要特別高度警惕、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就是堅持執政為民、用權為民。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的大小與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是密切相連的。共產黨人無論在什麼崗位上掌權、用權,都要想人民群眾所想,急人民群眾所急,辦人民群眾所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堅定不移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無私無畏地同一切損害群眾權益的現象作鬥爭,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共產黨之所以喪失政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領導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權力腐敗現象,脫離了群眾,最終被人民所拋棄。所以,胡錦濤同誌強調,“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群眾掌好權、用好權,做到夙興夜寐、勤奮工作。無論在成績麵前還是在困難麵前,領導幹部都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艱苦奮鬥貴在長期堅持,重在刻苦實踐。隻有長期堅持,勤於實踐,才能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要求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幸福觀,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奢侈享樂既是消極頹廢的表現,也是腐敗現象產生和蔓延的溫床。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今天,不僅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而且每一位公民都應該具有這樣一種美德。胡錦濤同誌說得好:“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這深刻揭示了艱苦奮鬥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及民族的重要意義。我們共產黨人都應該永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磨煉意誌,廉潔自律,自覺地抵製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歪風邪氣,自覺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就能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實現曆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要求領導幹部牢記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和經驗。胡錦濤同誌指出:“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要同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同全麵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起來。”強調要堅持“兩個統一”,即“要堅持實現遠大目標和切實做好當前工作的統一,堅持發揚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堅持科學務實態度的統一。”因此,全黨要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了全麵實現黨的基本綱領和十六大提出的各項任務,“要不畏艱難,奮力拚搏,勇於開拓,善於創新,在帶領群眾戰勝困難的過程中,切實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全麵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工作。”

總之,領導幹部隻有牢記“兩個務必”,弘揚艱苦奮鬥的道德意誌,才能“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做到夙興夜寐、勤奮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才會同我們生死與共,艱苦與共,一道奮鬥,我們的事業才有勝利的希望。因此,不論哪一級的幹部,都“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要自覺地發揚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作風,弘揚艱苦樸素、勤儉建國的精神,堅決反對浮躁浮誇、急功近利、鋪張浪費、大手大腳”,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的道德價值觀,自覺地堅持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而甘於奉獻、忘我奮鬥。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先鋒模範作用不能變。決不能把市場交換的原則帶到黨內政治生活中來,更不能在思想和行動上沾染隻講個人利益、不講無私奉獻的市儈習氣。要常養潔身之德,自覺抵製腐朽思想的侵襲,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在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勝利地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偉大任務,中國共產黨就一定可以經受住執政的考驗,避免過去一切統治集團“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

3.6.4創新領導幹部執政道德規範,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道德形象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創新領導幹部執政道德規範,是胡錦濤領導幹部道德素質觀最鮮明的特色。

首先,他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領導幹部執政道德素質的靈魂。

領導幹部執政,從倫理意義上考察是一種道德行為,它必須合乎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努力實現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成為社會的道德楷模。因此,領導幹部在執政實踐中,要樹立執政道德意識,將權力的使用看成是道德行為,努力使各級黨組織成為道德組織,使每個黨員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使我們黨不僅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且作為一個道德集團存在,要以執政為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之德顯示並保持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克服各種不道德現象,使“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內在地成為領導幹部執政道德素質的靈魂。因為,一方麵“三個代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著領導幹部執政道德規範的價值內涵。可以說,領導幹部執政道德規範的設定,必須以“三個代表”的要求作為準則;而“三個代表”思想本身,為構建、完善我國領導幹部執政道德目標奠定了價值觀的基礎。另一方麵,由於我們黨是執政黨,各級領導幹部手中都掌握和行使著一定的權力,而對權力的認識與使用必然存在著一個道德價值的導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