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在於信任。寧可選人時多費功夫,也不能任用人而不信任。對員工的不信任,直接挫傷的是員工的自尊心和歸屬感;間接的後果是會加大企業離心力。如果我們的管理者能進行換位思考,與員工建立起彼此信任的關係,在企業建立起一個上下信任的平台,無疑會增加員工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員工內在的潛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現代社會,用人不疑,充分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是每一位領導者成就一番事業的重要保證。
企業在用人方麵有許多做法,但要使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信任是最為重要的。有位大企業的老總在談到用人時說:“信任是我用人的第一標準。”這句話很有見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選擇了他,便不應處處懷疑,處處不放心。既然你懷疑他,你便不要用他好了。用而懷疑,實際上是最失策的。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很多人都是清楚的。這個道理的核心,就是“信任”。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具備這樣的用人之道,毫無疑問是其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但是,在具體運作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
尉遲敬德是唐初著名的戰將,為大唐的建立屢建奇功,功勳卓著,尤其對唐太宗李世民忠心耿耿。
本來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一員大將,在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時他與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但尋相見風使舵,不過多久,便又叛亂。此時尉遲敬德尚在軍中,殷開山、屈突通等人疑心曾與尋相同處敵方陣營的尉遲敬德也將叛亂,於是將他捆綁起來,押到李世民麵前,建議李世民殺一儆百,以儆效尤。
李世民不經思索便道:“尉遲敬德何許人物!如果要叛亂,還會落在尋相的後麵嗎?”於是立即上前,親自為尉遲敬德鬆綁,並親切安慰他:“大丈夫以義氣相許,請千萬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是絕不會隨意輕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
尉遲敬德聞言深受感動,從此對唐太宗死心踏地,為唐太宗甘願效犬馬之勞。
其實早在李世民打敗劉周武,尉遲敬德戰敗被逼投降時,屈突通就已經提醒李世民要小心尉遲敬德是被逼歸順,恐怕將來會叛變,不應委以重任。
正因為李世民如此赤誠相待,尉遲敬德才終生盡忠於李世民一人。後來李世民與李建成爭位,李建成曾送尉遲敬德一車金銀來收買他,卻被他嚴詞拒絕。
唐太宗對自己任用的人能推心置腹,不加猜忌。公元627年,唐太宗初即位,他親自率領數百名宿衛將士在殿前學射箭。眾大臣以為不利於太宗的安全,紛紛諫阻。唐太宗一概不聽,並深情地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疆域之內,都是我的赤子,我一一推心置腹,為什麼連自己的保衛人員也加以猜忌呢?”
由於皇帝的信任,諸多保衛人員個個自勵,數年之間就成為一支精銳之師。
由此可見,隻有相信下屬,用人不疑,才能與下屬建立起密切關係,上下一心,做好事情。每一個下屬,都渴望獲得領導者的信任。如果領導者高度信任下屬,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工作,那麼,下屬就會受到激勵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積極肯幹,變革創新,表現出極大的工作熱情。
可以說,領導者給下屬多少信任,下屬就還給領導者多少幹勁。信任和幹勁成正比。因此,下屬能創造出卓越成績,既與下屬的努力工作有關,也是領導者高度信任的結果。
日本人曾盛譽鬆下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被稱為“用人魔鬼”。他在用人方麵,就很有手腕。
作為一位經營者,鬆下幸之助有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深刻地相信,對待任何人,首要是信賴。
在鬆下幸之助還隻是個20歲的小夥子時,對人的理解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當時日本流行一種用瀝青、石棉和石灰等構成的燒製材料。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一般的企業都把這種燒製材料的製作配方作為企業的秘密嚴加保護,除了親屬絕不外泄。
但是,年輕的鬆下幸之助卻一反常規,他不僅不對自己的員工保守秘密,而且還毫不猶豫地將技術傳授給剛招進廠的新職工。有些人很為他擔心,鬆下幸之助卻不以為然地說:“隻要說明原委,新職工是不會輕易背信棄義隨便向外泄露秘密的。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否則不僅事業得不到發展,也無法造就出人才。”結果,他的工廠不僅沒有發生泄密的事情,而且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職工因受到信賴而心情舒暢,生產熱情十分高漲。
這件事也讓鬆下幸之助初次嚐到了用人不疑的甜頭。後來鬆下幸之助為了擴大市場,需要在西海岸的金澤市開辦一家營業所,推銷產品,為此必須派出一名主任領導這項工作。然而,有能力去主持這個新營業所的主管,為數不少。但是,這些老資格的人卻必須留在總公司工作,以免影響總公司的業務。
這時候,鬆下想起了一位年輕的業務員,他剛滿20歲。他認為這位年輕業務員不會因為年輕就做不好。
於是,鬆下決定派這個年輕的業務員擔任設立金澤營業所的負責人。鬆下把他找來,對他說:“這次公司決定,在金澤設立一個營業所,我希望你去主持。現在你就立刻去金澤,找個合適的地方,租下房子,設立一個營業所。資金我先準備好了,你去進行這項工作好了。”
聽了鬆下這番話,這位年輕的業務員大吃一驚。他驚訝地說:“這麼重要的職務,我恐怕不能勝任。我進入公司還不到兩年,等於隻是個新進的小職員。年紀也是20出頭,也沒有什麼經驗。”他臉上的表情有些不安。
鬆下對他很有信賴感。所以,鬆下以幾乎命令的口吻對他說:“你沒有做不到的事,你一定能夠做到的。放心,你可以做到的。”
這個員工一到金澤,立即展開活動。他每天都把進展情形一一寫信告訴鬆下。沒多久,籌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於是鬆下又從大阪派去兩三個職員,開設了營業所。
用人不疑就是信任下屬,讓他獨當一麵。如果你覺得他可以,哪怕出了一些失誤,也不要懷疑他的忠誠和能力而急於換將,相反,應給予更多的支持。
真假“不疑”相結合
雖然我們反複強調信任的重要性,也主張領導者應當發自內心地信任下屬,但凡事皆有度。領導者對下屬的信賴要以事實為依據。你相信一個人,必須找出足以支持你論點的相關事實。不管是直覺還是事實,這些證據都必須是可靠和有說服力的,至少應能足以使你自己確信:這個人值得信賴,我應該相信他的為人與能力。
戰國時,有一次秦軍借道韓、魏以攻齊國。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紮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匡章借機變了部分齊軍的徽章,混雜到秦軍中待機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人打探不明匡章的用意,悄悄地向威王打小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人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降秦。”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
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道:“言章子人(匡章)之敗(不良行為)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兵擊之?”威王胸有成竹地說:“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何)為擊之!”果然,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是吃驚,詢問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
原來,匡章的母親在世時,得罪了匡章的父親。被他父親殺死埋於馬棧下。威王任匡章為將時,其父已死。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更葬,但為匡章所謝絕,理由是:父親生前未做此吩咐。他說:“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從命。這使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堅信他“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所以,盡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住了這次抗秦鬥爭的勝利。匡章本人回朝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動,誓死效忠,遂北伐燕,南征楚,為齊屢建戰功。
齊威王之所以不懷疑匡章,是因為他能夠找到證據證明匡章不會謀反。
實際上,“用人不疑”仔細分析起來應該是包含兩方麵的內容:第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由於太了解一個人了,所以不必懷疑,就像齊威王對匡章的了解一樣;第二是以不疑的態度或表現去對待下屬。
事實上,任何一位領導者,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很少能夠做到真正的不疑,他們始終都還是在觀察手下的人才,時刻抱有一份警惕之心,一旦發現員工有不軌行為或動向,立即先發製人,將其扼殺在搖籃裏。
但用人不疑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的,正如我們反複強調的,它可以顯示出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從而提高其工作的熱情。因此,領導者在這個問題上,完全可以將“用人不疑”虛實結合。你不一定非要做到不疑不可,隻需想辦法做做表麵上的文章,比如,讓他知道你不聽信讒言,不亂生懷疑,讓他本人和周圍的人覺得你“用人不疑”,這樣也能發揮信任的“攻心”功能。
馮異是劉秀手下的一員大將,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當劉秀轉戰河北時,屢遭困厄。一次行軍在饒陽德倫河一帶,彈盡糧絕,饑寒交迫,是馮異送上僅有的豆粥麥飯,才使劉秀擺脫困境;還是他首先建議劉秀稱帝的。後來,各將領每每相聚各自誇耀功勞時,他總是一人獨避大樹之下。因此,人們稱他為“大樹將軍”。
馮異長期轉戰於河北、關中,深得民心,成為劉秀政權的西北屏障。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有些人多次上書詆毀馮異,說他控製關中,擅殺官吏,威權至重,萬民歸心,當地百姓都稱他為“鹹陽王”,且有反叛的跡象。
馮異對自己久握兵權,遠離朝廷,也不大自安,恐怕被劉秀猜忌,於是一再上書,請求回到洛陽。劉秀對馮異雖然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區卻又實在少不了馮異這樣一個人,也就隻能暫時維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