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馮異率軍征討外虜,領軍幾十萬所向披靡,聲名遠揚,震動朝野內外。得勝回朝後,劉秀召見眾將,對軍功顯赫的將領都一一進行加官晉爵、賜田封賞,唯獨對大將軍無封無賞。滿朝文武百官無不迷惑,對此事議論紛紛。
劉秀對這些議論並不予理睬,等了幾天即下召命讓馮異率眾將仍回西駐守。一路上,馮異心中思緒如麻,翻江倒海,不知皇上心中何意,心想:如果皇上不信自己,嫌自己軍權太重,那麼我已必死無疑了!可是他卻又派自己回西北駐守統領重軍,說明還是相信自己的嘛!但是,自己手下眾將都有封賞,而對自己卻提都不提,這讓我以後如何領導眾將呢?。我乃朝廷第一大將,與皇上是患難之交,生死兄弟,執掌重兵,他劉家江山有一半是我打的,皇上的命還是我救的呢,沒有我馮異,有他劉秀的今天嗎?
馮異剛回到西北軍中大帳,皇上派的使者竟隨後又趕到了,馮異納悶:剛從京師回來,有多少事說不了,還有什麼事呢?使者交給馮異一隻盒子,眾將不解,都不知道裝的什麼東西。
馮異打開一看,全是信件,再一閱讀內容,全是馮異在率兵出征期間,朝廷內宋嵩等臣寫給皇帝的奏章,說馮異擁兵自重,控製關中,亂殺權重,企圖造反。直看得馮異汗流浹背、長籲短歎。
馮異心想,皇上沒有聽信別人的話,不但沒殺我,又把這些信交給我,繼續讓我統兵,看來還是信任我的,還有什麼比皇上的信任更高的賞賜呢!以後得好好幹呀。於是,馮異連忙上書自陳忠心。劉秀回書道:“將軍之於我,從公義上講是君臣,從私患上講如父子兄弟,我還會對你猜忌嗎?你又何必擔心呢?”
劉秀真是馭人有術、手腕高明。他的這種處理方式,既可解釋為對馮異深信不疑,又能暗示朝廷早有準備;既是拉攏,又是震懾;既是信任,又是牽製,一箭雙雕。
事實上,劉秀當時也在心裏猜測,馮異到底會不會反叛呢?但劉秀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靜下心來,表現出對馮異十二分的信任,在事情沒有搞清楚之前,永遠對巧異以信任的姿態出現。何況,劉秀深知,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馮異真的反了,自己不但拿他沒辦法,而且還可能有亡國的危險。與其這樣,還不如讓馮異覺得自己信任他,或許事情就不會那麼糟糕了。後來的結果表明,劉秀的決定是正確的。
用他就應授予全權
猜疑是損害人際關係的毒藥。你懷疑我挖陷阱,我提防你放暗箭,這樣的人到一起,就是烏合之眾,戰鬥力不足為道。在團隊培養信任的氛圍,避免猜疑心理的蔓延,是得人之力的關鍵。
這就要求領導者從自己做起,敢於相信別人。一旦決定授予某人權力,就不要懷疑他的忠誠和能力而處處幹預。這樣他才會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日本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是一個技術天才,對經營管理既無興趣也不在行,他為什麼能將公司經營成一家世界級大公司呢?這得益於他用人的魄力。他用人不疑,敢於將權力交托給別人。
他最得力的助手是藤澤武夫。此人是個經營管理專家,與本田的能力正好互補。本田將公司管理大權全部交給他,自己一頭鑽進技術裏。偶爾來到總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員工統統訓斥一番,還沒等別人反應過來,又旋風般紮進研究所,經常三天三夜不眠。由於公司經營權全部由藤澤掌管,“本田從未見過印信”,就成了企業界的著名話題。本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率地說:“我這個人根本考慮不了其他事情,即使有其他賺錢的買賣也幹不了,也沒有去做的勇氣。另一點,我是搞技術的人,對財務上的事一竅不通,我將它交給藤澤君來經管。能與藤澤君合作是我最幸運的事,本田公司也因此才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本田與藤澤精誠合作的傳統深深地影響著後來的本田人。河島就任第二任社長時,在經營管理上,實行分權管理,他本人管生產,兩位副社長則分管銷售和人事組織。第三任社長久米也同樣繼承了本田的用人理念。即: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絕不去做,而是交給有專長的人全權負責。本田公司的大膽授權,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潛力,增強了員工們的使命感。公司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發展。現在,本田公司已經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在美國的銷量僅次於豐田公司。
在授予權力時,經營者要把責權利三個方麵的事務都交待清楚,讓部下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能幹什麼和有什麼好處。這三個方麵有一項不清楚,下屬就心存疑慮,既影響能力發揮,也影響積極性。
有些領導者隻授予責任不授予權力,或者雖授予權力卻不申明利益,隻是籠統地說:“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到底不虧待到什麼程度,下屬並不清楚,怎麼會盡心竭力呢?在西方企業,流行股權分配,隻要幹得好,好處一目了然,所以很少有不負責任的管理者。在國內企業,股權分配受到各種製約,暫時尚未普及,但給部下講明好處還是大有必要的。
下屬獲得權力後,手中所掌握的資源畢竟有限,在完成某項任務時,或因條件不足,或遇到人際障礙,都會影響任務的達成。所以,領導者在授予權力後,還須為下屬撐腰,為他們完成使命創造條件。
西爾斯與羅拜克合作成立了一家以他們兩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西爾斯 羅拜克公司,專做郵寄生意。即顧客用郵件訂貨,他們也用郵寄的方式發貨。
他們的生意做得比較順利,年營業額達到數十萬美元。兩人畢竟隻是半路出家的商人,對經營管理並不擅長,隨著生意的擴大,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於是,他們聘請經營專家路華德為總經理,負責公司的全權管理。
路華德認為,郵寄業務與傳統生意不同,顧客對商品不滿意時,調換很困難。如果他們感到不便,就會放棄郵購方式。為此,必須狠抓進貨關,保證公司賣出去的每樣東西都“貨真價實”。
路華德製訂了嚴格的質量標準,親自把關,決不讓劣質品混進公司的倉庫。
沒想到,廠商們認為他對質量的要求過於苛刻,竟聯合起來,拒絕向西爾斯 羅拜克公司供貨。
此事關係重大,路華德不敢擅作主張,趕緊去找兩位老板商量。西爾斯從內心深處讚賞陸華德的做法,給他打氣說:“你這些日子太辛苦了,如果能少賣幾樣東西,不是可以輕鬆一下嗎?”
路華德明白了:老板支持自己的做法!
他更加堅定了嚴把質量關的決心,寧可讓生意受損,也決不向供貨商屈服。那些供貨商見抵製無效,擔心生意被別人搶走,隻好重新向西爾斯 羅拜克公司供貨。
路華德追求“貨真價實”的策略,使西爾斯 羅拜克公司的聲譽與日俱增,10年之內,它的營業額增長了600多倍,高達數億美元,創造了一個經營奇跡。
時至今日,該公司營業額已達數百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郵購公司。
授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還需要對人性人情有比較深的了解。大商人敢於大膽授予全權,主要是有識人的眼光,知道什麼人可以信任,什麼人不可以信任,至少有八九分把握才授出權力,一二分風險,那是勇氣可以擔當的。
通常來說,有責任心、講道義、懂得感恩圖報的人可以信任。而投機取巧、過河拆橋、出賣感情、有奶就是娘的人不可信任有這四種毛病之一,即不可托以重任。
正確選擇得力助手
領導者“開疆拓土”,不斷壯大發展自己的事業。事業愈來愈大,不可能事必躬親,當然也不應事必躬親,他不可能樣樣親自去管。管理者這時需要委托自己信得過的人來協助或代為自己去處理。然而,怎樣的人才算是靠得住、信得過。
這裏“信得過”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這個人是否有能力承擔這項任務、處理這件事情;二是這個人的品德是否有保障,是否對企業忠心耿耿,是否願意為領導者出力,為老板排憂解難。於是便涉及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選擇人才?到底是能力優先,還是品德優先。
當然,所有管理者都希望自己選擇的人能夠是德才兼備之人,畢竟誰都想“魚和熊掌”都能要,但萬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管理者該如何做決斷。
三國時,一代梟雄曹操首先提出了選才標準:惟才是舉。曹操曾經多次下令,公開向全國求賢。他針對東漢選官的積弊,以無畏的膽略,把“德行”、“名節”、“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準一掃而光,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人標準,極具個性。
他要求各級官吏,要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統統推薦上來。
曹操實踐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愛惜,把人無完人、慎無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長的思想,把隻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頂峰。
應該說,曹操更注重“才”。而我們現在一般把人分為四等,依次為: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有才、無德無才。這個卻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德本才末”的觀點。
換句話說:“可靠比有能力更要緊。”這兩種觀點側重點截然不同,管理者一般更重視“德”,尤其是其選擇心腹時,更加注意重視“德”,即看他是否忠誠,若是不忠,不管他有無能力,他也不能給你幫什麼忙,甚至會幫倒忙。因此管理者應更注重“德”方麵的因素。實際上,這與曹操的唯才是舉並無多大矛盾,因為曹操對按他的標準看來,有嚴重“品質”問題的,比如堅決反對他的彌衡、孔融等人,他是決不姑息。
大凡管理者選擇助手,喜歡在“同鄉”、“同學”、“同宗”、“同門”、“過去老同事”等“同”字輩選擇,結果多半為“同”所害,不能不謹慎處理。選擇心腹知己不應拘泥於“同”字輩。如果非要有個“同”字,則應該以“同心”為首要條件。而“同心”則是應在工作中自然培養的。而管理者培養助手必須堅守以下三個原則:
1.堅決貫徹“所愛者,有罪必罰”
管理者平日和親信在一起,要把握自己的主張。在向他們解釋自己的見解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婉轉,要充分向他們說明、同他們討論,使他們了解自己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