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在與親信相處中正告他們自己不會姑息縱容他們,表達自己信賞必罰的決心。可以向他們敘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馬謖是孔明好友馬良的弟弟,孔明派他守街亭,一再指示他要固守。年輕氣盛的馬謖則在山上設陣,企圖擊敗魏軍。結果,反遭魏軍包圍,以致街亭失守,牽動全局,使蜀軍不得不退到漢中。孔明追究戰敗責任,把馬謖依軍法判處死罪。將領們紛紛求情,孔明固然於心不忍,卻毅然決然揮淚斬馬謖。

曆史上為守法度“大義滅親”的何止諸葛亮一個。連漢武帝也“大義殺婿”。女婿乃是自己的半個兒子,何況他又是漢武帝的親外甥,但漢武帝聰明決斷,善於用人,執法嚴厲,毫不容情,決不姑息驕縱肆橫,以殺一儆百,使其他親信不敢驕縱。管理者們也應該清楚即使是親信,也要有罪必罰。一方麵大家信服,一方麵對親信也是一種約束。據以自律,彼此都有好處。

2.堅決“嚴守上下分寸”

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一個企業來說,上下之間總有尊卑之分,有命令或服從的關係。管理者一定要和親信間把握好這個界限,不可越此一步。

比如三國時,曹操以勇猛過人的典韋、許褚為貼身的保鏢。有一次曹操酒醉臥床。許褚仗劍守衛門外,曹仁欲入,被許褚擋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發脾氣,許褚毫不相讓,駁斥道:“將軍雖親,乃外藩鎮守之官,許褚雖疏,現充內侍。主公醉臥營上,不敢放入。”

許褚說的沒錯,不管你是什麼親信,總有自己應該堅守的本分,有自己必須遵循的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難怪曹操事後知道,大大讚揚了許褚一番。

管理者應該清楚,親信倘若不能安守本分,就會濫用職權,以收攬民心,到了目無法紀的地步,再來挽救,往往已經太遲了。嚴守上下分寸,保留重大事項的最後裁決權,乃是維護親信在既定範圍內不失責亦不越軌的根本辦法。

3.以心換心,真誠相待

管理者對親信應該以誠相待,真心相通。管理者和親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願打願挨,毫不勉強,正如俗話所說: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且“強擰出來的瓜不甜”。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管理者和親信要“和”卻未必皆“同”。“和”是指“真情”而“同”為“利害”。管理者若凡事以“情”出發,拿“真心”換親信的“真心”,他們將會與管理者同心同德,不會心懷雜念,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總之管理者若能與其員工同甘共苦,則親信自然也以“公天下”為重。

給員工足夠的信任

一個非常富有的商人正準備出差,就在他即將登機的時候,接到了朋友的求助電話。在電話中,他了解到朋友生病住在了醫院,急需一筆錢。商人很重視朋友間的感情,但他也很為難。一方麵飛機即將起飛,另一方麵朋友的求助也不能不顧。商人稍作思考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商人在候機場找到了一位不認識的年輕人,將兩萬元交給了他,並告訴了他朋友住院的地址,然後匆匆上了飛機。

年輕人沒有辜負富商的希望,他按時將兩萬元錢送到了商人朋友的手中。

當事情傳出之後,有人好奇地問這位年輕人:不認識的人托付的事情,為什麼要認真去做?

年輕人的回答很簡單:“他信任我!”

由此可見,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企業經營中,領導者也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為領導者,如果任用了某位員工,就說明這位員工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質,在公司裏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管理者就應該充分相信他,這樣才能使員工全力以赴地為公司工作。

從古代的故事中也能看出,用人疑人者壞事,用人不疑者成事。

三國時期,袁紹興兵七十萬趕往官渡,攻打駐守在官渡的曹軍。曹操收到將領夏侯悖的告急文書後,立即率七萬大軍前來支援。與袁紹大軍相比,曹軍數量甚少。在官渡苦苦堅守了兩個月後,曹軍“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於是,曹操打算放棄官渡,退回許昌。在猶豫不決之際,他寫信征求駐守許昌的荀或的意見。荀彧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製,必為所乘”為由,勸曹操不要放棄官渡。

他在信中對曹操說:“袁紹大軍雖然浩浩蕩蕩,但並不是一條心;而主公神武明哲,所向披靡,馬到成功。如今,雖然我軍數量甚少,但形勢還沒有當年楚漢之爭時滎陽和成皋之間的對峙情形嚴峻。主公可以牢牢守住官渡,卡住袁紹大軍的喉嚨,讓他們進不得半步。”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令眾將士死守官渡。然而,這必須要有足夠的糧草。曹軍又守了些時日後,幾乎沒有了軍糧。於是曹操秘密派人火速趕往許昌讓荀彧趕緊籌辦軍糧事宜。不巧的是,曹操派出的使者在途中被袁軍捉住。這位使者被帶到了許攸那裏。

許攸在年少的時候曾經是曹操的朋友,此時已是袁紹的謀士。他命人從使者的身上搜到了催糧的書信,於是高興地直奔袁紹住處。見了袁紹後,許攸獻計道:“曹操在官渡屯軍,與我軍已經相持很久。此時,許昌城內必然空虛。如果我軍派出一部分軍隊在夜色掩護下,乘其不備襲擊許昌,那麼許昌便會被我軍占領。許昌攻破後,擒住曹操便是件極容易的事。如今,駐守官渡的曹軍已經沒有了糧草,這正是我軍進攻的大好機會。何不兵分兩路,一舉攻下許昌和官渡呢?”

袁紹則認為曹操一向詭計多端,說不準這次是誘敵之計,不可輕信這封書信。許攸便以“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為由勸袁紹立即出擊。正在此時,使者呈上了在鄴郡為官的審配的書信。審配在書信中提到了有關許攸的事,說許攸在冀州時,曾經搜刮民間財物,縱容自己的子侄多多征收各種府稅等。

袁紹不禁大怒,憤憤說道:“你這個無視王法的匹夫,有什麼資格給我獻計?你和曹操原來有過交往,料想你一定收受了他的財賄,因此為他作奸細。按照軍法,本當將你斬首示眾,如今我饒你不死,你馬上離去,以後我不想再見到你。”

許攸退出後,長歎道:“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吾何顏複見冀州之人乎!”隨後便要拔劍自刎,幸好被左右攔下。左右勸他投奔曹操,他立即前往曹營。

曹操正要休息,突然有人報許攸前來相見,頓時非常高興。他來不及穿鞋子,赤足出迎許攸。遠遠看到許攸後,曹操又是拍掌又是歡笑。走到許攸身旁後,他拉著許攸的手一起來到寢室,然後向許攸施行拜禮。

許攸見曹操如此謙恭,將自己前來投奔的想法告訴了曹操。曹操自然高興無比,他對許攸說:“你肯為我效力,我就能夠成大事了。希望你能幫助我打敗袁紹。”

有時候,成敗就在一瞬間。如果袁紹聽從了許攸的建議,那麼曹軍必被他打敗。然而,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袁紹卻偏信了來自鄴郡的審配的書信,想當然地認為許攸與曹操私通,進而將許攸逐出帳外。正是因為他的用人又疑人,使得許攸投奔曹寨,成為他自取滅亡的導火索。

與袁紹相反的是,魏文侯能夠做到用人不疑。

戰國時期,烽煙四起。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討伐其他國家,魏國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時,樂羊在魏國做臣子。一日,魏文侯決定攻打中山國,要在眾大臣中挑選一位大將擔此重任。論帶兵打仗,在魏國中很難找出能力超過大臣樂羊的。但關鍵問題在於,樂羊的兒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大臣。如果派樂羊前去作戰,他難免要與自己的兒子交鋒。在這種情況下,樂羊是選擇父子之情還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難預料。眾謀士和大臣議論紛紛,魏文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經過幾天的思索後,魏文侯仍宣布樂羊為主帥,領軍征討中山國。

樂羊率領大軍來到中山國後,中山國上下頓時緊張起來。中山國國君得知魏軍主帥是大臣樂舒的父親,便讓樂舒迎戰,想利用兩人的父子之情迫使樂羊退兵。

為了順利攻下中山國,樂羊向眾將士下令將中山國城池團團圍住,暫且不進攻。幾個月過去了,樂羊仍然按兵不動,中山國自然沒有被攻下來。於是,魏國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認為樂羊貪戀父子之情,背叛了國君。魏文侯聽到了許多傳言,也收到了許多奏章,但他並沒有因此浮躁。為了鼓舞士氣,魏文侯專門派人給前線將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勞。不僅如此,魏文侯還在樂羊大軍的駐紮地為樂羊蓋了一座別墅,表示支持。又過了些時日,樂羊見時機成熟,於是發兵攻城,一舉攻克中山國。

樂羊凱旋而歸,魏文侯興高采烈。為了獎賞功不可沒的樂羊,魏文侯擺了盛宴。酒過三巡後,魏文侯派人取來了一個封好的錢箱,把它賞給了樂羊。樂羊以為魏文侯獎給他的不過是一些金銀珠寶,誰知回到家中打開一看,竟然是滿滿一箱貶斥他的奏章。

看到這些奏章,樂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對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沒有絕對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眾大臣的進諫,樂羊就既不能破城,又會背上不忠的罵名,難以保身。

如果對員工起了懷疑之心,說明管理者懷疑的並不是員工的能力,而是在懷疑自己的眼光。一旦產生了懷疑心理,管理者多多少少會對員T產生想法,影響T作的順利進行。

作為公司的領導,主要工作是負責重大決策,引導公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懷疑員工上,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麵的工作。俗話說:耳不能雙聞而清,目不能雙視而清。一旦分了心,自己原有的工作就不能處理得像以前一樣妥當了。這樣,員工對你的能力也將會產生懷疑,那時候又如何收場呢?

管理者如果充分相信自己挑選的人才,就要敢於把事情交給他們,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相信他們,就等於尊重他們,他們一定會不遺餘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辦得漂漂亮亮,這樣做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