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尾聲:十年後(1 / 3)

尾聲:十年後

1977年,恢複高考的消息一傳出。讓向往大學的人和想擺脫困境的人高興,讓更多的人高興,因為這意味著許多變化即將開始。

李軾他們都很興奮,在茶館裏議論起來,共同的一個想法就是熬到頭。省招生簡章出來後,卻讓他們非常失望,空歡喜一場,他們都沒有報考資格。

方二很生氣,把茶碗往桌上一放,大發牢騷:“還是一幫球官僚!腦殼還是很僵化。上頭都放開了,下頭還不放開!”

楊建國今天也沒有心思下棋,他也端著茶碗到李軾這一桌來擺龍門陣。一聽方二的話,就跟他開玩笑說:

“方二,你盡想好事。讓你下鄉,你裝病不去,現在恢複高考,你想去。哪有這種好事,甘蔗隻有一頭甜。”

“裝病咋了?我就是不願意去。不裝點病,把我整成壞人,哪個受得了?這些年我下鄉的同學招工出來,我從不羨慕,那是他們在農村修煉的結果或說補償。再說從道理上講,其他沒下鄉的在職人員都可以考,憑啥不讓我參加考試?”方二也笑嘻嘻地回答,然後又轉向李軾,“李軾,你說對吧。”

“當然對。不讓我們考一點道理都沒得。不過,方二你不用著急,有了初一,就會有初二。今年不行,說不定明年機會就來了。你想,10年浩劫積重難返,有多少大事需要上層料理,‘文革’剛結束一年就恢複了停止多年的高考,已是很不容易。中國人信奉隨大流,多數人都走了下鄉的路。政策首先得顧忌這大頭,沒下鄉的畢竟是極少數,算是小小頭吧,讓你多等等,也不為過。”李軾回答。對省招生簡章,他心裏也很不了然,卻相信一旦堅冰解凍,一江春水就會汪洋恣肆,哪個也攔不住。

“李軾說得對,明年肯定會有機會的。你們看過去被打倒的那些官兒,現在都一個一個地爬起來。政策肯定還會進一步放開,舊東西要恢複,新東西也會出現的。不然還改革個啥!工農兵大學生已經停止招生,說明那種方法不行。高考改革隻是開頭,很多東西都會有變化的。”吳能的聲音很平靜,似乎已經看到一年後的情景。但那平靜後麵的喜悅心情,讓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了。

李軾曉得吳能的家族在北京、上海、海外都有很多親戚。他有更多的信息渠道,說的話應該是有依據的。

“當初我老爹以為我下鄉了,表現好就能調回城,現在也不相信了。我在農村9年,招工招兵從來都輪不上。趕上過幾次推薦工農兵大學生,生產隊推薦時還有我,到大隊到公社推薦的時候就沒有我,都是球走後門的。有些人是被推薦了,到最後也仍然是當分母的命,最終走成的都是有權或有關係的人。跟老子不改就沒平頭百姓的活路。”楊建國說。一晃他已經下鄉10個年頭,此中味道,他最清楚。

***

吳能的話說對了。1978年的省招生簡章專門有一條規定,因病未下鄉或因病返城的知青,若體檢後醫生認為病好了,可以報考。而既沒下鄉又無手續的知青,沒有被提及,明擺著這種人沒資格參加考試。這一來,大家的心裏都踏實了,資格有了,他們都不擔心考試的事。

他們也注意到招生簡章中有一條,對25周歲以上考生的報考誌願已有所限製。這意味著所有老三屆的考生都屬於此列,意味著明年的年齡要求還可能收緊。那就是說今年可能是他們參加高考的唯一機會。

幾個人聚在江邊,方二說:“我看過去年的考題,沒啥難度。今年是全國統一出題,就算再難點,也難不到哪裏去。我就等著進大學了。”

李軾想到鍾益生,幾年不見,不曉得他是否參加高考。他對吳能說:

“老吳,當初要不是鍾益生勸我們辦病殘手續,現在還是不讓考。”

吳能說:“這就對了,符合體製的要求,就讓你考,這既是體製的堅持,也是體製做出的讓步。這個群體也必須向體製讓步,得把自己弄來符合體製的要求,哪怕是裝病。你得有手續,是體製認同的,沒有的就不能考。”

李軾一笑說:“老吳,啥事到你嘴裏都成了理論,整得一條一條的。我看簡單,就一條,社會總要進步的。就像這金沙江的水,長流不息,越流越遠,岩也好,灘也好,山也好,峽也好,都擋不住它。”

“我看還是建國去年的話說得明了,不改就沒有老百姓的出路。”方二說。

李軾在心裏想,改革開放讓中國從禁錮和封閉中走出來,改革開放促進了國家根本性的進步。民心所向,改革開放還會往前走。

***

鍾益生帶著老婆兒子回來探親。大家一看,原來他的老婆就是袁敏,她跟李軾他們是小學同學,跟吳能方二他們在“文革”中也認識。袁敏上山下鄉時沒有去。後來鍾益生去渡口工作後,袁敏和他談上朋友,兩年後也過去參加工作,也是以照顧家屬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