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法簡說
今天就教學語法問題,簡略地說說我的學習體會。
大家知道,我們中學裏的語法知識教學,目前所依據的是1956年製定的《暫行漢語教學語法係統》,即大家簡稱的《暫擬係統》。這個係統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和語法學界的研究,認為存在一些缺點和問題。1981年7月2日至12日,在哈爾濱召開的全國語法和語法教學討論會,產生了一個《修訂要點》。這個要點是建立新的教學語法係統的基礎。據張誌公先生最近來信說:“《修訂要點》是在會上產生的,因此,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在“完成《試行方案》定稿前,還需要相當的時間”,“估計在明年二三月”。我們研究中學語文教學,或者傳授語法知識,都有必要了解《修訂要點》,進而熟悉新的語法係統。為此,我想就下麵幾個問題談。
第一個問題是《暫擬係統》為什麼要修訂?
我們知道,語法學,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如果從《馬氏文通》算起,到現在也隻有八十三年。1938年的“文法革新”討論;1953年至1954年,關於詞類問題的討論;1955年至1956年,關於主語賓語的討論;1957年關於單句、複句的討論,雖然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前進,但各家意見分歧較大。為著教學的需要,《暫擬係統》大多采取了調和辦法、折衷辦法。這樣做當然有必要,但問題並未得到妥當解決。下麵舉幾個例子。如合成謂語。黎錦熙先生曾說“是”為同動詞。他把“是”以後的成分稱為“補足語”;王力先生稱“是”為係詞,把“是”以後的成分稱為“表語”。如“孔子是聖人”,“聖人”即稱“表語”。張誌公先生與王力先生的觀點基本相同。呂叔湘、朱德熙先生則認為“是”為動詞。丁聲樹先生稱“是”為“特殊的動詞”。這些人的說法互相有矛盾,但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是我不管,是我不能管”。這種句子裏,“是”字後沒有被判斷者,不能說“是”字起了聯係作用。稱“是”的後邊的詞語為“表語”就不恰當,因為沒有主語需要“表明”。如果把“是”字稱為動詞,而動詞有時態變化,“是”卻沒有。(“我是著工人”不成話)《暫擬係統》把“是”作為判斷詞,“是”和其後的名詞統稱表示判斷的合成謂語,即將“是”與它後麵的詞語等同看待,這就是為了調和各家的矛盾。張誌公先生主編的《漢語知識》還進而提出了三種合成謂語,即“判斷詞和名詞、代詞等結合起來的合成謂語”,以及“能願合成謂語”、“趨向合成謂語”。但是,語言實踐中,教學實踐中,發現合成謂語的理論對一些語言現象不能作出完滿的解釋。例如:“這次加工資,是黨對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懷。”中間插入了一些其他成分,“是”與“關懷”離得太遠,不能合成(既然是一個成分,它的內部就不能插進其他成分)。又如“大家願意堅持下去”。“願意”與“堅持下去”作為一個成分,它們之間的地位都並不是同等的。“我知道是你”,“是你”作“知道”的賓語,這個賓語叫什麼詞組呢?再如:“魯迅是浙江人”,“是浙江人”作謂語,可是名詞是公認不能作謂語的,否則名詞與動詞、形容詞的對立的語法功能就模糊了。鑒於上述一些問題,《修訂要點》決定取消“合成謂語”的術語和提法,采取增加詞組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就比較符合語法實際了(當然不是徹底解決了矛盾,這一點,後麵將談到)。
上麵舉的是刪除和簡化的例子。再舉一個改換的例子。《暫擬係統》把劃分詞類的標準定為“詞彙·語法範疇”。這是主張把詞的詞彙意義和語法功能作為依據。但是,語法上的詞類與詞彙是不能混同,更不能等同的。呂叔湘說得好:“由於漢語缺少發達的形態,因而在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往往難於根據單一標準,而是要常常綜合幾方麵的標準。”“在語法分析上,意義不能作為主要的依據,更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但是不失為重要的參考項。”《修訂要點》將原定的劃分詞類的標準改換為“主要依據詞的語法功能,兼顧詞彙意義”。這就分清了主次,比較科學,符合漢語的實際。此外,《暫擬係統》在單句、複句等方麵所作的規定,都有一些需要變動,如果不進行修訂,教學中,乃至語法教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就很難完滿解決。
第二個問題,修訂後的《教學語法試行方案》①(①這是1981年修訂要點中提法,1984年1月曆時二年半的六次修訂後公布的方案名為《中學教學語法係統提要(試用)》,簡稱《提要》。)與《暫擬漢語教學語法係統》比較,將有什麼大的變動?
全國語法和語法教學討論會產生的《修訂要點》明確地作了以下說明:“修訂工作本著這樣的精神進行:原係統中必需改的地方,一定要改,可改可不改的,從保持係統內部的協調性考慮,從廣大教師使用方便考慮,分別斟酌處理。”可見,對《暫擬係統》的修訂,態度是很嚴謹的。但是,《修訂要點》所作的刪簡,改換,增補,也還是比較多。據此,我們可以預見,即將產生的《教學語法試行方案》在如下幾個主要方麵會有較大變動。
(一)重視詞組。合成謂語和複雜謂語的術語和講法取消後,複指成分取消後,相應地增加了趨向詞組、能願詞組、方位詞組、連動詞組、兼語詞組等類型,同時為了解決取消上述名稱術語後可能遇到的一些糾纏不清的問題,對詞組的概念範圍也有所放寬。如把一層一層擴展下去的,甚至能成為句子的詞組叫做擴展的詞組。從《修訂要點》可以明顯看出,解決過去一些分歧問題,主要一個辦法就是增加詞組,提高詞組在語法教學中的地位。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增加“語素”和“語段”。增加“語素”這個說法,是從語法角度來考慮的,因為這樣能解決語法和詞彙的矛盾。但是,語素涉及的問題比較複雜,例如大小問題(單音節的、雙音節的和多音節的)、異同問題(“開花”、“花錢”的“花”是兩個語素。“工人”與“工作”的“工”卻是一個語素,音形義都相同)。還有語素與漢字的對應問題(多數是一個漢字為一個語素,也有幾個字一個語素)。語素還有古今區別(如“經濟”兩個語素,現在也作一個語素),附帶著還有與詞的劃界等問題。既然語素這麼複雜,為什麼不采用詞素而采用語素說法?呂淑湘說:“比較起來,用語素好些,因為語素的劃分可以先於詞的劃分,詞素的劃分必得後於詞的劃分,而漢語的詞的劃分是問題比較多的。”我想,語素是小於詞的,而詞的定義很難下,有時一個字即一個詞(如“來”),有時幾個字不成詞(如“豆製品”,說“豆製”不成詞;“按勞分配”的“按勞分”也不成詞)。用詞素不大好。雖然語素較複雜,但從教學角度來,隻要略講就有助於指導語言實踐,所以《修訂要點》采用了“語素”說法,並指出“對於語素涉及的許多問題,無需講得繁細”。這就比較穩妥。至於增加語段的內容,大體也是從實用角度考慮的。
(三)複雜單句將作為重點處理。《暫擬係統》有“複雜謂語”、“特殊的句子中的複指成分”、“賓語前置”等名稱和說法,現在取消了,取消以後詞組增多,單句自然更加複雜。因此,分析句子,特別是分析複雜化單句和長句子將成為教學語法的重點內容。這個內容還涉及到主語賓語問題,動詞、形容詞名物化問題,以及句式、句型問題。這些問題很難說清楚,我隻說上麵幾點。至於具體的詳細的內容,同誌們看了《修訂要點》已經很清楚,但我個人認為,概括起來,主要的修訂內容是上述三個方麵。
第三個問題,修訂後的《教學語法》體係是不是完美無缺了?
教學語法係統需要一定的穩定性,但沒有絕對的強製性。在科學發展十分迅速的現代社會,語言現象也有變化,語法係統也需要逐步改進和刷新。這些觀點《修訂說明》已經講得很清楚,我不妨就《修訂要點》內容,根據我的學習體會,舉兩個例子說說。首先說說將原合成謂語中的判斷詞“是”改稱判斷動詞,它的後置成分稱為判斷賓語的問題。這樣改,解決了“是”加名詞或加詞組作賓語的問題,但並沒有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他是不是笑了?”“他是笑了。”“是”在這裏為副詞。再如:“××的老婆是××的娘”按傳統語法分析,中心詞是:“老婆是娘。”這不成話。“是”的後置成分中,詞與詞的關係,還得另行說明。再如:“我是反對的”,“我是來看看”。“是”在這裏也不表判斷。總之,“是”字是係詞,還是動詞或是助動詞;“是”的後置成分是賓語還是謂語;作為表判斷或表強調的“是”是一個還是兩個,即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以後還會有爭論。再如,《修訂要點》以增加詞組的辦法解決取消複雜謂語、合成謂語後的問題,這顯然是承認詞組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傳統說法是以詞為句法單位的,充當句子成分的必須是詞,而不是詞組。從目前來看,語法學界的基本看法已有改變,正如胡裕樹教授指出的:“漢語語法學界,興趣又轉到對比詞大的組合上”,“很可能隨著對詞組研究的深入,使人們的句法觀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影響並最終促成一次句法研究的變動,以至於導致整個語法體係的變革”。但是,句法分析是為了弄清句子中詞語之間的關係,以詞組充當句子成分,勢必隻須分析到詞組為止,而詞組之中的層次關係就不清楚,對指導學生造句,意義就不大。可見教學語法,隨著研究的深入,還將不斷更新,不斷改進。此外,有關主語賓語問題的爭論,過去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修訂要點》也未涉及。例如《暫擬係統》把“革新技術才能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的“革新技術”分析為動賓詞組,動詞“革新”作主語,連帶成分“技術”是賓語。但是賓語是屬於謂語部分的,出現在主語部分,句子的格局也就亂了。總之,《修訂要點》對《暫擬係統》的修改是嚴謹的,但也不是完美的,有些問題還有待今後不斷完善。
1981年9月
教學語法答疑(單句)
1.什麼是句子?怎樣區分短語和句子?
句子是由詞或短語組成的,是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思的語言的使用單位。
句子是五級語法單位(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群)的中堅。每個句子都有一定的語氣、語調。在正常的連續說話中,句與句之間有較大的停頓,在書麵上用一定的標點(句號、問號、歎號)表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