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編輯過程有過焦慮也有過驚喜。
首先焦慮的是,自我感覺自己的文字夠不上雜文味,編出來會不會貽笑大方?即使選編出類似雜文特征的文字,能不能湊到規定的篇幅頁碼?
在我為此焦慮的時候,鄭穀提議我,把以前寫過名家的書評,尤其是評論莆仙籍的作家的文章,精選幾篇特輯一組,放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或最後一部分,對本書和對本套雜文叢書都會是獨特的,甚至是亮點。
我覺得可行。雖然我有過想把文藝評論編輯成獨立的一本,比較純粹的一本文集,但聽鄭穀這麼一說,一直想編第三本文藝評論集的念頭淡化,不如先選出幾篇湊數。就從電腦文檔裏找到“文藝評論”部分,發現有關文藝評論的文章已經積累了近百篇,近三十萬字。要從這裏麵找出有關莆仙籍名家的評論,很多。如有關彭燕郊、郭風、許懷中、吳建華、鄭懷興、周長賦、章武、章漢、楊健民、朱穀忠、黃玉石、楊金遠、鄭國賢、吳勵生、王鴻、林春榮等等的評論。其中有關郭風和許懷中的評論文章就分別有好幾篇,而有關對楊金遠的評論文章,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共有十幾篇。有些篇目還發表在如《江南》《滇池》《瞭望》《文藝報》《福建文藝界》等期刊報紙上。
這樣一查,我就從“文藝評論”裏選幾篇出來,輯為“評評書”一組,放在最後一輯。在我查找自己存檔的文章中,突然發現有很多人評論我已出版的兩本文藝評論文集的文章。於是,我突發奇想,想把這些別人評我的文章放進本書中。我打電話征求鄭穀意見,他一口就回絕了我的設想,說出許多理由,我隻好又打消了這個念頭,再次陷入焦慮中。
焦慮之中想到我平時業餘時間寫的博文。記得自己是2004年底注冊的博客,是敏思博客,斷斷續續更新過,可能有幾百或上千篇博文。自己還是敏思博客裏的“開國元帥”高級別呢。
然而,敏思博客已於今年初關閉了,停止了博客網頁的運行。我記得曾經兩次下載保存過自己的博文,是2004年10月至2006年7月這段時間的博文。而其他時間寫的博文沒有找到。
先把這個時間段的博文拿出來整理。原來自己都是在當時看新聞有感而寫的,發帖的時間都標注精確到幾分幾秒。選了一些篇目,留下當時的寫作發帖時間,權當雜文選目。先選的博文約有近百篇,其中有係列的文化讀書隨筆,似小品類的文字,十年前似乎在文藝副刊陸續刊登過,覺得可以收編入書。很多覺得不是雜文品類的都撤掉,剩下的還是不夠本書規定的篇幅頁碼。
於是我又想到自己近年來依約即寫的文字。《湄洲日報》言論版編輯吳雙雙經常向我約稿,有時還提供話題讓我寫,約有上百篇的快評言論短文。這樣一來,本書的篇目就有了選擇的餘地。然而選稿是件傷腦筋的事,有些篇目看起來不錯,認真審讀,又發現雖然發表過但沒有雜文特征。最後隻好選一些篇目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