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演化三國(6)(2 / 2)

無須關帝像 明代泥塑,原在山西太原關帝廟。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著黑色襆巾,麵頰金色,著甲,外裹白邊綠袍,二目有神,可以說塑造出入物的性格。體現出一種抑製不住的陽剛美。有一點非常奇怪的是,關公向有美髯公的美稱,這尊像為什麼是無須的呢?思來想去,隻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原來有胡須,是用麻或者什麼絲狀物,趁著泥未幹時安上去的,後來胡須脫落了。無法再安,隻得如此了。當然這隻是推斷而已。不管怎麼說,這是一件非常傳神。非常精湛的藝術品。

平遙雙林寺關帝像 平遇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離城不遠有著名的雙林寺。寺內保存著許多精美的雕塑,海內外遊客無不稱奇。在伽藍殿裏有清代的關帝坐像,金甲金麵配以綠色的戰袍,目光炯炯,雙手置於膝上,十分威武莊嚴。雖然多有剝落,但不失英武之氣,坐像的左、後、右三麵有多組懸塑於須彌山上,為“古城會”、“水淹七軍”等與關羽有關的故事。

【五、《三國演義》在海外】

《三國演義》在海外廣泛流傳。

明朝時期,《三國演義》開始走向世界,傳播方向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世界各地的庸人街,當地華僑華人多喜讀三國,人們熟悉三國、特別是劉關張故事;二是東南亞地區和日本,朝鮮半島。

本文且說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地區。

在日本,江戶時代《三國演義》就開始風行了。日本推出的《三國演義》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改編奉,如《三國誌畫傳》(連環畫)、《風俗女三國誌》、《傾城三國誌》,還有專以人物為專題寫作的,如《風俗伊揚物語》、《五虎猛勇傳》,近年鬆幹一男改寫的《三國英雄群像》,還作為向國民開導的。三國誌學入門書”。十九世紀末,曲亭馬琴以日本幕府爭鬥為主題的《八犬傳》,即模仿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的故事,從1940年到1947年東京某日報連載氏達幾千期的《三國誌》,為招徠更多的讀者,報社據本國民情和文化背景大加改寫,即《三國演義》有其人其名,而無其情其事。

因為三國故事在日本走紅,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為追求《三國誌》原著的真實陸,用了整整十六年,前來中國尋訪,考察三國文化遺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他編製的《三國誌》漫畫問世,這本書僅一年就銷售300萬套,爾後還錄製成片,對外出口,2001年,曆史小說家北方謙三按照中國小說原著改編全套13冊的《三國誌》,已是33次再版,三國故事風行全日本。

日本民眾最有興趣的三國人物是諸葛亮,民間就有諸葛亮會。近幾十年裏,日本許多大企業在培訓管理人員時。要求必須讀《三國演義》,特別是學習諸葛亮。日本有個經濟學家說:“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給日本企業家提供了有益啟迪。鬆下電器公司的顯赫成功,正是鬆下幸之助善於運用諸葛亮的戰略眼光的結果。”除此,日本民間還有關羽會、劉備會、曹操會、司馬懿會、周瑜會,趙雲會,他們都擁有一大批信徒。

在韓國,《三國演義》也是熱點。

據樸晟義《韓國文學背景研究》、鄭東國《三國演義對韓國古時調與小說之影響》,朝鮮現存舊劇腳本一千餘種,其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就占三分之一。《三國演義》對小說影響更大,名著《玉樓春》、《九雲夢》、《李春風》等引用了三顧茅廬、舌戰群儒、借東風和七擒孟獲等故事;軍事小說《林慶業傳》、《趙雄傳》、《蘇大成傳》、《張國振傳》又參照、搬用《三國演義》的布陣、鬥將、戰術,由此,樸晟義認為,此類小說屬於《三國誌演義》的摹作係列。

《三國演義》最早傳人朝鮮。據《李朝實錄》,如以嘉靖壬午(1522年)刻本為限,則在明隆慶三年(1569年)已傳到朝鮮。《三國演義》很快在民間流傳,基於朝鮮發生“壬辰倭亂,(1592年)和皇太極的“丙子胡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渴望保家衛國的心理,極大推動《三國演義》和諸葛亮、關羽故事的傳播,漢城等地的多座關帝廟,就是在壬辰年間,趕走倭寇後,先後由入朝明軍和朝鮮地方建造的。

《三國演義》至今在韓國仍頗有影響。人們談話常涉及三國故事,韓國人說:“沒看過《三國演義》,就不算男人。”常見俗語還有“不要和沒有讀過三國的人說話”,近年韓國還大量推出韓文譯本,評本和改寫本。

在泰國,《三國演義》流傳已有二百多年。早在拉瑪一世(1782—1809)在位時,就委托大詩人昭披耶帕康主譯。它的詩段如《草船借箭》為初中課本範文,寺廟也多以三國故事為壁畫,作家、曾任政府總理的克立巴莫還以三國故事為題材,創作了《終身丞相》,《孟獲》。泰國人很注重三國故事的謀略,所謂是“三國看三遍,此人不可交”。近年推出的《三國:商業聖經》(配有光盤)就是講如何運用三國謀略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