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之死》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格奧爾格·畢希納爾於1835年創作的作品。
作者肯定羅伯斯庇爾的革命堅定性,雖然對丹東之死抱有一定同情,但還是譴責了丹東放棄革命,沉湎於個人的生活享受。在丹東要求羅伯斯庇爾放棄革命政策的一段對白中,羅伯斯庇爾回答丹東說:“社會革命沒有結束;誰要是半途停止革命,那就是給自己掘墳墓。”但作者又認為羅伯斯庇爾的革命政策並不能解決廣大勞苦人民的生活問題,正如丹東在煽動群眾時所說的:“你們要麵包,他們把頭顱扔給你們!你們渴,他們叫你們喝斷頭台上的血!”
劇本表達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製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德國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但是他僅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反對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對於怎樣才能解決人民的“胃”的問題,消除貧富不均,畢希納爾自己也是模糊不清的。
《沃伊采克》是一部未完成的社會悲劇,取材於當時在來比錫發生的一起大案件。戲劇的矛盾建築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主人公來自窮苦的下層人民,他為生計所迫,給一個醫生充當試驗品,過著動物般的生活。因為他所愛的女子被有權勢的人利誘、勾引,他就殺死了她。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勞苦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所受的苦難和剝削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