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 / 1)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海涅於1843年10月回漢堡看望母親時寫的知名作品。

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國,而祖國依然處於昏睡與停滯狀態,到處彌漫著中世紀、天主教和封建製度的黴爛氣味。但德國的反動政府還企圖利用假象、偽善與詭辯來掩蓋自己的腐朽,企圖將德國的封建製度長期保存下去。這正如詩篇中的紅胡子大帝一樣,他早已被曆史所拋棄,對現實一無所知,竟然還幻想重新醒來利用君主的威權來統一與解放德國。這是違反曆史規律的,是不可能變為現實的,隻能是童話故事中一個幽靈的夢幻,而夢幻是一定要破滅的。這就是長詩題目的寓意所在。

對德國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海涅懷有深深的憎惡與仇恨。在長詩中,他以深刻的敵意,無情的揶揄普魯士的書報檢查製度;在戲謔與調侃中暴露普魯士軍隊、憲兵的愚蠢和頑固;普魯士國徽上的鷹是反動普魯士的象征,詩人發誓,這鳥一旦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揪去它的羽毛,切斷它的利爪,並號召受到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影響的萊茵人民對準它射擊。

海涅深刻認識到宗教和教會是封建專製統治的精神支柱與有力工具,在長詩中一再出現對宗教教會的尖銳批判。第一章中女孩彈唱的古老的宗教歌曲,就是要人們忍受塵世上的苦難與犧牲以企求天國的幸福,與之相對立,詩人唱出一支宣傳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的歌”。這支歌號召人們實現現實的幸福以打破關於自己處境的幻想。第四章中,詩人抨擊科隆大教堂是禁錮人民精神的牢獄;回顧教會摧殘理性、焚人燒書的罪惡,揭露僧侶的偽善;對宗教與教會表示極度的輕蔑。

紅胡子大帝——中世紀封建帝王的幽靈的傳說,在當時的德國廣為流傳。封建統治者利用它來美化封建君主製,並借以表達出他們妄想通過普魯士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反動企圖。民族主義者希望古代日耳曼精神再現,把紅胡子大帝的覺醒作為祖國複興的象征,他們企圖以“中古的妄想與現代的騙局”的混合物來欺騙人民。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激進派也夢想德國人民可以通過一個君主來得到統一和解放。在長詩中,海涅以極其尖銳刻薄的諷刺形式,戳破這個浪漫主義夢幻的童話傳說,使它露出君主複辟的反動內容,狠狠地抨擊德國社會中的倒退逆流。詩人宣告:“我們根本用不著皇帝”,“沒有你我們也將解放自己。”

漢堡是個自由城,資本主義發達,但它的資產階級並沒有進行革命的勇氣和毅力。長詩通過漢堡守護女神漢莫尼亞的形象,諷刺德國資產階級的怯懦、平庸以及對封建勢力的妥協。漢莫尼亞美化德國的過去,對現狀感到滿足,這正是德國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是社會停滯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反映德國資產階級的特征。“德國的資產者知道,德國隻不過是一個糞堆。但他們處在這個糞堆中卻很舒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糞,周圍的糞使他們感到很溫暖。”按女神的指引,在女神祖傳的椅子下,詩人看到德國可怕的將來,嗅到從36個糞坑——德意誌的36個邦散發出來的令人窒息的臭氣。詩人指出治療德國的“重病沉屙”,“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隻能運用革命的手段才能徹底變革腐朽的現實,才能徹底清除36個糞坑。長詩抒發了詩人盼望德國革命早日到來的迫切心情。

在第六七兩章中,詩人諷刺德國人隻滿足於在思想領域中要求自由,而不能將思想化為行動。通過“黑衣喬裝的伴侶”,深刻地表達了思想必須見諸行動以及通過暴力推翻反動統治者的革命思想。在最後一章,詩人銳敏地指出舊時代正在消逝,新時代已露端倪。但在某些章節中,透過陰沉的色調,也流露出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與憂傷。

和長詩的題目相呼應,海涅在詩中采用了許多來自民間傳說、童話乃至聖經故事中的形象。比如彈著豎琴唱著古老宗教歌曲的女孩子,聖經傳說中的三個聖者,黑衣喬裝的神秘伴侶,紅胡子大帝的幽靈,漢堡守護女神的幻影,老保姆的形象……詩人從德國社會現實生活出發,賦予這些形象以新的色彩與政治意義,這樣,詩人通過浪漫主義的幻想與象征的形式表現出異常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在長詩中,詩人在描寫現實時,突然飛騰到幻想的高空去描繪虛幻的形象;在描繪虛幻的境界時,又迅速降落到世俗的生活中來。在詩人所描繪的虛幻形象中包含著他對現實極端清醒的認識和巨大的批判力,也包含著他深情的內心感受。另外,在抒發柔情時,會突然出現尖酸刻薄的諷刺,在莊嚴的場景中又插進喜劇性的狂放。從溫柔轉向諷刺調侃;又從諷刺轉入感傷憂鬱。不管是場景還是情調,不論是情緒還是色彩,時時都在變幻閃爍,五彩斑斕而又完整精妙,充分顯示出海涅的詩才。

長詩是海涅諷刺詩的頂峰。由於諷刺的對象不同,傾注的內涵不同,詩人表現出來的色彩與情調也不相同。但不論表現為幽默詼諧也好,戲謔調侃也好,挖苦嘲弄也好,目的都是要把這些社會現象或事物的腐朽反動本質揭露出來並加以嘲諷鞭撻。由於他成功地運用不同色調的諷刺,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