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幹的法貝爾》是瑞士作家馬克斯·弗裏施發表於1957年的代表作品,其譯本多達24種文字之多,我國於1983年也出版了中文譯本。
馬克斯·弗裏施是瑞士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人們通常將他與另一位瑞士作家弗裏德裏希·迪倫馬特稱為“當代最重要的德語劇作家”。弗裏施生於蘇黎世一建築師家庭,早年在蘇黎世大學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後因其父親去世,中途輟學,為《蘇黎世報》、《法蘭克福日報》和《科隆日報》撰寫稿件,開始記者生涯。1936年得到朋友資助,進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學習建築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度應征入伍,經曆坎坷,在當建築師的同時從事文學創作。1955年成為職業作家,馬克斯·弗裏施既寫小說,又寫戲劇,是個多產作家,他的作品遠遠超出德語國家的範圍。1976年聯邦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十二卷全集,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許多文字。
弗裏施代表劇作有:《他們又在唱了》、《中國長城》、《戰爭結束的時候》、《畢德爾曼和縱火犯們》和《安多拉》等;代表小說有:《施蒂勒》、《能幹的法貝爾》、《我就用甘騰拜因這個名字吧》、《蒙陶克》和《人類出現在新生世》等。弗裏施無論是他的劇作,還是小說都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會人的精神危機問題。作者自己曾說過:“恐懼,恐懼,到處是恐懼”,“我是出於恐懼而寫”,而他的作品裏也確實表現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的根源,就在於西方社會精神文明的墮落。弗裏施很欣賞易卜生的名言:“我在這兒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所以,西方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是個診斷學家,而不是治療學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能幹的法貝爾》書名原係拉丁文,意思是《認為技術決定一切的人》,顧名思義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典型人物的寫照。《能幹的法貝爾》小說中的主人公瓦爾特·法貝爾,是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程師。故事情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而展開:一天,法貝爾在美國紐約拉爪迪亞機場乘坐飛機,出差旅行,由於暴風雪,飛機整整晚點三小時起飛。在機上法貝爾結識了一位德國杜塞爾多夫年輕人亨凱·赫伯特,他去危地馬拉看望哥哥。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法貝爾偶然發現這位年輕人就是昔日好友約阿西姆·亨凱的弟弟。
20多年前,約阿西姆曾是法貝爾青年時期的摯友,分手後,結了婚。隨後發生戰爭,當了俘虜,後返回杜塞爾多夫家鄉,光陰流逝,他已上了年紀。法貝爾還了解到,約阿西姆的妻子竟是法貝爾年輕時的情人漢娜。漢娜是慕尼黑人,半猶太人血統。法貝爾曾熱戀過漢娜,兩人情投意合,當他們正要結婚時,德國納粹開始了排猶和大規模迫害猶太人。漢娜的父親當時在慕尼黑任教授。
1933年2月27日,即希特勒在製造了國會縱火案後,次日促使當時任總統的興登堡簽署了一項“保護人民和國家”的法令,停止執行憲法中保障人民自由的七項條款。在那個恐怖的時代,德國納粹分子據此法令可以“保護性看管”名義任意逮捕人,漢娜的父親因是猶太人,也被打入另冊,列入“保護性看管”的行列。法貝爾正準備與漢娜喜結良緣時,聽到“漢娜必須在14天之內離開瑞士……”法貝爾立即從圖恩趕到蘇黎世,偕同漢娜去外僑警察局,申述結婚理由,請求恢複漢娜居留許可權。盡管法貝爾已是瑞士一名軍官,但也無濟於事,因為“瑞士是個小國,沒有地方容納無數的逃亡者,給予政治避難庇護權”。
當時,法貝爾“發誓絕不拋棄漢娜,並且信守誓言”要與漢娜結婚,而且漢娜也已懷孕。即使在漢娜被撤銷居住許可的情況下,法貝爾正是向主管局遞交了申請書,並在報上登了他們結婚啟事,而且準備在市政廳舉行結婚登記。可是在接待室,漢娜不辭而別。結婚的願望未能實現,也許是“漢娜一直十分過敏,變幻不定,具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氣質……亢奮與消沉無常”;或許漢娜因為法貝爾有一位德國朋友約阿西姆,她“不想跟德國人交往”,顧慮重重之緣故。兩人分手後,一晃20餘年過去了,漢娜也一直杳無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