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歌德用他在1777~1785年間寫的一部小說稿《維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為基礎,加以改編和擴充寫成的。
德國資產階級建立民族劇院,企圖通過戲劇教育群眾,以求得在精神上統一德國,萊辛、席勒以及當時一些民族劇院的創辦者,都對此作過很大的努力。《維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也反映了這種資產階級的願望和企圖。出身於商人家庭的維廉·麥斯特不滿意他身邊的狹隘庸俗的環境,投身於他認為具有廣闊天地的戲劇事業,想建立一所民族劇院。他幼年就愛好傀儡戲,到了青年時期,他經常到劇院看戲,愛上了女演員馬利亞娜,不久由於誤會和她分開了,隨後加入了一個流動劇團。這個劇團到處流浪,有時也受雇到貴族府邸去表演。但劇團的實際情況和他對戲劇的理想有很大距離,他感到非常失望,最後發現了莎士比亞,在莎士比亞的著作中看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親自串演哈姆萊特,想成為德國的莎士比亞。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把一部原來主要是描述戲劇生活的小說發展成“教育小說”,作者在其中樹立了“古典”主義的人生理想,即不斷地克製自己,培養自己的個性,成為一個所謂完整的人投入現實生活。所以他在《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裏,維廉的戲劇事業隻是他成長中的一個階段,在這階段裏他接觸到各階層的人物,經曆了許多迷津和錯誤,最後被接納加入一個秘密團體,為改造社會而努力。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描繪了德國18世紀80年代前後的社會情況。小說前半部通過演員和貴族這兩種人的活動,反映出德國社會的鄙陋而可憐的狀態,小說最後兩篇寫到的秘密團體,使人想起當時歐洲盛極一時的“共濟會”一類的組織。但小說裏秘密團體的首腦羅塔利奧以及他周圍的人物都是些理想化的貴族。羅塔利奧解放農奴,實際上是迫於時勢,同時也是為了個人利益。歌德希望在肯定現存社會製度的前提下,通過貴族的道德改善,來改變現實。全書對於貴族所具有的優越條件經常加以歌頌和讚歎。維廉厭棄商人家庭追求利益的庸俗環境,同處於下層地位的演員們生活在一起,這些人物描繪得很生動,有血有肉;等到他脫離劇團,加入秘密團體,發展到一個所謂較高的生活階段,這時人物的活動卻使人感到空虛了。這說明秘密團體所追求的不過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
在描述個人發展和成長的教育小說中,《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在德國文學史上居於重要的地位,對於19世紀不少作家的長篇小說如凱勒的《綠衣亨利》等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破甕記
《破甕記》是德國作家克萊斯特於1811年完成的喜劇作品。
故事發生在尼德蘭(即荷蘭)的某個村莊。村法官亞當是個仗勢欺人、為非作歹的壞家夥。他看上了漂亮、淳樸的姑娘夏娃,起了歹心,詐稱她的未婚夫魯普雷希特倘若得不到他為之提供的一張假的疾病證明書,就必定會被抓去荷屬東印度服兵役,而且一定會在那裏染上熱病死去。夏娃為了拯救情人,便假意與亞當周旋。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亞當以送疾病證明書為借口,溜到夏娃家裏,圖謀不軌。不料這時魯普雷希特闖了進來,亞當嚇得倉皇跳窗逃跑。他在逃奔時無意中碰翻並打碎了夏娃母親瑪爾特·魯爾太太珍愛的酒罐,假發也給掛在了窗外的葡萄架上,腦袋被魯普雷希特用門把手打破了,腳受了傷。虧他在黑暗中向追趕自己的魯普雷希特撒了一把沙子,才得以逃走。夏娃母親認定酒罐是魯普雷希特打碎的,要他賠償,而魯普雷希特又認定夏娃對他不忠實,要解除婚約。於是第二天大家都到村法院起訴。
這一天,碰巧城裏的司法檢察官瓦爾特突然趕來視察工作,也要出庭陪審,弄得亞當狼狽不堪。但是亞當善於弄虛作假,巧舌如簧,因此真相一時沒有敗露。對他頭部和腿上的創傷,他巧妙地加以解釋。當找不到假發時,他馬上推托說:“今天早晨貓在我的假發裏生了小貓,這畜生!”在審判過程中,亞當見機行事,隨時變換策略。他時而威脅利誘,時而順水推舟,把禍水潑向他人。當夏娃母親對魯普雷希特提出起訴時,亞當毫不遲疑地為她幫腔,而當魯普雷希特在答辯時認定案犯是一個老早就覬覦著夏娃的皮匠時,村法官當即表示讚同:“除了他以外還有誰!”盡管亞當詭計多端,但局麵對他愈來愈不利。
當魯普雷希特的姑媽拿著亞當丟失的假發趕來出庭作證,人證物證足以使亞當的真實麵目暴露無遺的時候,司法檢察官從維護法院的尊嚴出發,公然站到亞當一邊,為他辯護,並為他出謀劃策。亞當有了檢察官撐腰,更是狐假虎威,當即宣判無辜的魯普雷希特為罪犯。夏娃原先害怕亞當報複,不肯說出真情,這時眼看情人麵臨危險,終於忍無可忍,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亞當嚇得狼狽不堪地逃出法庭。這一對發生了誤解的情侶重新言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