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劄記
《旅行劄記》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海涅於1826~1831年創作的著名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旅行劄記》分為4部。
第1部《哈爾茨山遊記》寫於1826,是19世紀20年代德國社會現實麵貌的一幅速寫。作者辛辣地諷刺了特權階級,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市儈的庸俗和市民階層的淺薄和褊狹。另一方麵,他也抒發了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在藝術手法上,海涅把抒情和政論自由地結合在一起,把作者主觀的印象、思想情感和對事實的客觀報道融彙在一起。他以諷刺、幽默、活潑的筆調,寫出了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這部作品標誌著海涅已開始走上反映現實的創作道路。
第2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寫於1827年,用回憶的方式頌揚了拿破侖在德國推翻封建製度的進步作用,海涅把統一的法國和分裂的德國作了鮮明的對照。這本書一出版就遭到普魯士反動政府的查禁。
第3部包括寫於1828年的《從慕尼黑到熱內亞的旅行》和寫於1829年的《璐珈浴場》等篇,描繪了意大利的風景和社會政治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並對當時貴族作家一味模仿古典文學的形式、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遊記的第4部是《英國片段》,寫於1831年。1827年,海涅曾到英國旅行。他以尖銳的目光,觀察了當時歐洲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社會中的階級矛盾。他從繁華的大都市的背後,看到一貧如洗的勞苦大眾的生活。
《倫敦》一章深刻地描繪了他在倫敦街頭目睹的下層人民的悲慘景象,指出在大多數人挨餓的同時,卻有少數人沉湎在宴樂中,他們就是貴族和大資產階級。這些人給下層人民製造了貧困,他們是剝削者和壓迫者。海涅痛罵他們是“趾高氣揚的盜賊”。作品結束時,海涅預言了爆發革命的必然性。
丹東之死
《丹東之死》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格奧爾格·畢希納爾於1835年創作的作品。
作者肯定羅伯斯庇爾的革命堅定性,雖然對丹東之死抱有一定同情,但還是譴責了丹東放棄革命,沉湎於個人的生活享受。在丹東要求羅伯斯庇爾放棄革命政策的一段對白中,羅伯斯庇爾回答丹東說:“社會革命沒有結束;誰要是半途停止革命,那就是給自己掘墳墓。”但作者又認為羅伯斯庇爾的革命政策並不能解決廣大勞苦人民的生活問題,正如丹東在煽動群眾時所說的:“你們要麵包,他們把頭顱扔給你們!你們渴,他們叫你們喝斷頭台上的血!”
劇本表達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製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德國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但是他僅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反對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對於怎樣才能解決人民的“胃”的問題,消除貧富不均,畢希納爾自己也是模糊不清的。
《沃伊采克》是一部未完成的社會悲劇,取材於當時在來比錫發生的一起大案件。戲劇的矛盾建築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主人公來自窮苦的下層人民,他為生計所迫,給一個醫生充當試驗品,過著動物般的生活。因為他所愛的女子被有權勢的人利誘、勾引,他就殺死了她。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勞苦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所受的苦難和剝削的同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海涅於1843年10月回漢堡看望母親時寫的知名作品。
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國,而祖國依然處於昏睡與停滯狀態,到處彌漫著中世紀、天主教和封建製度的黴爛氣味。但德國的反動政府還企圖利用假象、偽善與詭辯來掩蓋自己的腐朽,企圖將德國的封建製度長期保存下去。這正如詩篇中的紅胡子大帝一樣,他早已被曆史所拋棄,對現實一無所知,竟然還幻想重新醒來利用君主的威權來統一與解放德國。這是違反曆史規律的,是不可能變為現實的,隻能是童話故事中一個幽靈的夢幻,而夢幻是一定要破滅的。這就是長詩題目的寓意所在。
對德國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海涅懷有深深的憎惡與仇恨。在長詩中,他以深刻的敵意,無情的揶揄普魯士的書報檢查製度;在戲謔與調侃中暴露普魯士軍隊、憲兵的愚蠢和頑固;普魯士國徽上的鷹是反動普魯士的象征,詩人發誓,這鳥一旦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揪去它的羽毛,切斷它的利爪,並號召受到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影響的萊茵人民對準它射擊。
海涅深刻認識到宗教和教會是封建專製統治的精神支柱與有力工具,在長詩中一再出現對宗教教會的尖銳批判。第一章中女孩彈唱的古老的宗教歌曲,就是要人們忍受塵世上的苦難與犧牲以企求天國的幸福,與之相對立,詩人唱出一支宣傳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的歌”。這支歌號召人們實現現實的幸福以打破關於自己處境的幻想。第四章中,詩人抨擊科隆大教堂是禁錮人民精神的牢獄;回顧教會摧殘理性、焚人燒書的罪惡,揭露僧侶的偽善;對宗教與教會表示極度的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