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裏亞

《莉裏亞》是冰島作家拉克斯內斯的代表作品。

拉克斯內斯於1920年出生。他的筆名來自他父親的農場:拉克斯內斯農場。他的真名是哈多爾·古茲永鬆。拉克斯內斯的個人生活頗具傳奇色彩。高中沒畢業他就離開了學校,而17歲的時候就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自然之子》。這部作品充滿浪漫情調,明顯是受到了比昂鬆、漢姆生等前輩作家的影響。此後,拉克斯內斯大半生在外漂泊,曾經皈依天主教,潛心鑽研過神學,在孤寂中體驗僧侶的生活,並推出了他的第2部小說《聖山之下》。移居北美之後,拉克斯內斯成為了社會主義的信徒,並和美國小說家——另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辛克萊·劉易斯成為好朋友。

拉克斯內斯其他的重要作品包括《世界的光芒》《冰島鍾聲》等。拉克斯內斯繼承了冰島敘事文學特別是英雄冒險傳奇的優秀傳統,同時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的創新,為冰島文學的複興做出了重大貢獻。《莉裏亞》是拉克斯內斯的代表作品,其故事梗概如下:

上小學的時候,我住在雷克雅未克的一所小屋裏。我的隔壁恰好是鄰居家的鍋爐房,中間隻隔著薄薄的木板牆。冬天到了,我常聽見有人在鍋爐房裏哼一支曲子。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那支憂鬱的、傷感的曲子就傳了過來。曲子斷斷續續的,聲音也是嘶啞渾濁的,但是不知為什麼,曲子中飽含著一種感人至深的東西,仿佛吐露了歌唱者一生的全部辛酸。

這支歌幾乎唱了一個冬天。我打聽到歌唱者是個燒鍋爐的,於是決定去拜訪一下他。一天晚上我走進鍋爐房,涅布卡德涅沙爾,那位歌唱者,正坐在鍋爐前麵唱著,但是屋裏很黑,我幾乎看不見他。我和他打了招呼,並告訴他我經常聽見他唱歌。可是老人卻否認自己唱過,而且似乎想躲避我。

好幾個晚上沒了聲息。但是過了一段時期,歌聲又傳了過來。於是我就再次拜訪了那位歌唱者。這次我們聊得很投機。涅布卡德涅沙爾已經50多歲了,是從西邊的某個城市過來的,家鄉已經沒有親人了。很明顯,他的生活非常艱辛。他的靴子上麵有一個很大的窟窿,而且是撿來的。臉很髒,帽子上也有個窟窿。

春天來了,二樓搬來了一家新住戶。他們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名字叫莉裏亞。小女孩很頑皮,很受母親的寵愛。一天,我看見涅布卡德涅沙爾走到門前,他沾滿煤灰的臉上,閃耀著難得的笑容。他叫住了莉裏亞,送給小女孩一包葡萄幹。開始的時候,小女孩有點害羞,可是慢慢地他們就成了好朋友。莉裏亞一看見涅布卡德涅沙爾,就向他跑過去,而老頭也總會掏出一包葡萄幹來。每天晚上,他們總是一起坐在圍牆上,老頭好像在給她講故事。

有天晚上,我聽見老頭在和小莉裏亞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原來老頭從小就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朋友,名字也叫莉裏亞,可惜他們沒有結婚,老頭從此也就在外漂泊。秋天到了,一次老頭來找我幫忙,原來他的養老金被人家取消了,因為他把錢都花在葡萄幹上了,我讓他去懇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