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概述

明神宗萬曆44年(1616年),建州女真族統治者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大金(史稱後金)王朝,定都興京(今遼寧新賓境內)。明崇禎9年(1636年),努爾哈赤第四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定族稱為滿洲(譯音,即妙吉祥義)。明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覆滅。當時皇太極已死,其子福臨(即清世祖)繼位,改元順治,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便乘機入關,以明降將吳三桂為先導,鎮壓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取得了中央政權,並隨即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這時民族矛盾很尖銳,漢族地主階級內部擁滿和反滿的鬥爭也十分激烈。於是清統治者采用禮葬崇禎帝後,升級擢用降吏和不改變漢人服製等項措施,來分化漢族地主階級;同時發布赦免罪犯、蠲免糧餉等項告示,企圖緩和人民的反抗情緒。然而,在清初40年的時間裏,反清戰爭仍在不斷地進行。“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人民反清鬥爭中最慘痛的曆史。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的抗清軍堅持最久,在廣西、雲南等地由李定國領導的抗清軍到康熙元年(1662年)才告失敗,由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的抗清政權,則一直堅持到康熙22年(1683年)。

康熙時最後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封建帝國,並采取了一係列恢複農村經濟的措施,以求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人民在經曆了明末殘酷的剝削、巨大的戰亂以後,有了安定喘息的機會。整個社會經過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也逐漸恢複繁榮,為清王朝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對外所采取的限製貿易的政策,則有力地遏製了西方早期殖民勢力的侵入,使封建經濟的發展有了保障。

清統治者繼承並進一步加強了明代的中央集權政治製度,規定由內閣到六部等中央機構,均設複職,滿漢平分。但實際上中央大權,並不在內閣,雍正以前在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以後在滿員充任軍機大臣的軍機處,而一切重要問題,最後都由皇帝裁決,形成了極端專製的封建統治。

清代科舉製度仍按明代舊製,以八股文取士,但擴充了取錄的名額,還頒布了捐納製度。康熙17年(1678年)又開設博學宏詞科,用以羅致“名士”,取錄者都授以翰林院的官職。在施行羈縻政策的同時,又嚴禁文人結社,並大興文字獄,以壓製思想上的反抗。清初文人的社集很盛,由於經曆了明代覆滅的重大變動,文人多在詩文中寄托他們懷念故國的情緒。楊鳳苞說:“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職,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結為詩社,以抒寫其舊國舊君之感。大江以南,無地無之。”(《秋室集》卷1《書南山草堂遺集》)所以自順治9年(1652年)以後,便不斷有禁止文人結社的明令。雍正3年(1725年)更定例究查。文字獄也比曆代增多,康熙二年(1663年)的“明史案”,除莊廷钅龍先死,“焚其骨”外,“所殺70餘人”(《亭林文集·書潘吳二子事》),受株連的近200人,以社集中文人為最多。此外,如沈天甫之獄,戴名世《南山集》之獄,雍正時汪景祺之獄,呂留良、曾靜之獄等,實行殘酷鎮壓,這對當時文人的消極影響是很大的。

清初文化思想上的鬥爭也很尖銳。清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康熙編寫了《性理精義》,又重新刊行了《性理大全》等書,頒布全國,以鞏固其思想統治。程朱派理學家李光地、湯斌、陸隴其等人都很受寵幸。

明清之際,在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封建專製的鬥爭中出現的進步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都親身經曆了明代的覆亡,親眼看到了明末社會種種腐朽黑暗,參加了抗清的軍事鬥爭。他們通過這種生活體驗和對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長期觀察和分析,總結了曆史上的經驗,產生了進步的民主思想。

他們思想的特點,首先是對封建社會本身進行了相當深刻的批判,有的針對封建統治,特別是針對明朝統治的積弊和問題,提出了一些帶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張,或補偏救弊的改良方法。

黃宗羲大膽地抨擊了君主專製政治,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認為“自秦漢以後,凡為帝王者皆賊也”。他們還提出了均田的主張,黃宗羲主張把全國耕地先“每戶授田五十畝”,“餘田……以聽富民之所占”,同時按土質分別“田土之等第”,地稅均“以十一為則”。王夫之在《噩夢》裏更進而提出:“有其力者治其地”,“而民自有恒疇”,這可以說是“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芽。

其次是對民族壓迫的反抗和批判。

顧炎武對於防止外族的侵略特別注意。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他所說的“亡國”是指朝代的更換,“亡天下”是指民族的淪亡。他認為保國是君臣和有職守的人的責任,“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日知錄》)!

在時代的刺激下,他們反對明末王學的空談心性,提出“合經學無理學”的主張,企圖通過經史的研究達到喚醒人心,複興民族的目的。顧炎武主張“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與人書》)。黃宗羲說:“文之美惡,視道合離”。這就開始轉變了明末空疏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