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吸收了唐白居易《長恨歌》、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和明人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等的成就又有所發展,對唐明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加以歌頌,並結合李楊愛情揭露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表現民族感情,是這類題材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表現國家興亡及南明王朝內部的政治鬥爭,達到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較好的結合,是明清傳奇創作的現實主義的高峰。

之後傳奇創作走向低潮,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和描繪文人雅士“軼聞韻事”的作品大量出現。值得注意的傳奇作家尚有唐英、蔣士銓等。唐英著有《古柏堂曲》17種,有些劇目保留了民間戲曲的優點,如《十字坡》、《麵缸笑》等。蔣士銓著有《紅雪樓十二種曲》等,其中《臨川夢》寫湯顯祖故事,較有價值。乾隆時黃圖副珌、方成培根據白娘子的傳說改編的《雷峰塔》,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清代雜劇創作已處尾聲,較好者有清初陸世廉《西台記》、吳偉業《通天台》和《臨春閣》、尤侗《讀離騷》及清中葉楊潮觀《吟鳳閣雜劇》等。《吟鳳閣雜劇》包括短劇32種,內容積極,有現實意義。清代後期傳奇、雜劇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被稱為“花部”的有生命力的地方戲。

清代小說

清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資本主義因素及初期民主思想和啟蒙思想在發展。清代小說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由盛而衰,開始向近代小說、現代小說轉變。

一些優秀小說繼承明代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等的優秀傳統並有所創新。

許多文人作家接觸了較廣闊的社會現實,把目光轉向世俗的社會和平民,在對現實社會尋常生活的描繪中表現民族意識和民主傾向。他們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現世的生活經驗去借鑒曆史,選取題材,進行藝術虛構,認識生活和概括生活的能力較前代作家有所提高,表現形式和手法更豐富多彩,日常口語的運用也更加熟練。

康熙年間產生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乾隆年間產生的長篇白話小說《儒林外史》和《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

清初長篇小說多取材於曆史和傳說,其中一些作品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民族鬥爭,影響較大的有《水滸後傳》、《隋唐演義》等。

《醒世姻緣傳》則是以婚姻為題材的小說,用山東方言描寫社會各階級的人物群像,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聊齋誌異》繼承了魏晉誌怪小說、唐宋傳奇的傳統,加以發展創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明中葉以後“傳奇風韻”的繼續,又影響了清代的文言小說。

產生於清代中葉的《儒林外史》,生動地描繪了封建科舉製度下“儒林”人物的百醜圖,標誌著諷刺文學發展的新階段,對近代譴責小說有極大的影響。

《紅樓夢》通過寶、黛的愛情悲劇,觸及了封建末期最重大的社會問題,形象地揭示了封建製度瀕於崩潰和必然滅亡的命運。它汲取了《水滸傳》、《金瓶梅》以及戲曲和詩歌等多方麵的創作經驗,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藝術的最高峰。

清中葉出現的曆史小說有《說嶽全傳》、《說唐演義全傳》等。

《說嶽全傳》借鑒了元明戲曲及說唱中有關故事的精華,充滿生活氣息和傳奇色彩,影響很大。繼《說唐演義全傳》之後,又出現《說唐後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等續書。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描寫忠奸鬥爭,宣揚功名富貴思想,在藝術上則模擬多於創造。

這一時期描寫成仙得道濟世救人故事的小說,像長篇小說《綠野仙蹤》、《濟公傳》等,曲折地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短篇文言筆記小說有《閱微草堂筆記》、《新齊諧》等,成就遠不及前期的《聊齋誌異》。

清代後期,小說漸趨衰落。較好的一部長篇小說《鏡花緣》,在婦女問題上表現了一定的民主思想,但藝術上比較粗糙。這一時期《紅樓夢》續書大量出現,這些續書思想傾向各不相同,反映了作者各自的倫理道德觀念,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民俗世情。

嘉慶、道光年間,曆史演義和英雄傳奇日見衰歇,脫離現實,宣揚名教和因果報應的作品大量湧現,直到鴉片戰爭前後,小說的發展才出現了新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