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陳子昂雖說有了名氣,但隻是個虛名。後來中了進士,也沒有混得一官半職。不久,唐高宗死於洛陽,要把靈柩運回長安。陳子昂借這個機會,上書武則天,進行勸阻。他認為將高宗靈柩運回長安不僅會加重關隴頻遭荒災人民的負擔,而且護靈的數萬大軍也疲於奔波。當時武則天掌權,正要網羅人才,看到陳子昂的上書後大加稱讚,因而召見了他,讓他負責管理文獻典籍工作。由於他以不同尋常的政治見解和超群才華贏得武則天的重視,因此他的書,文人爭相購買,互相傳閱。
陳子昂喜歡研究曆朝曆代的興廢與盛衰的原因,為武則天執政出謀劃策。他經常上書武則天,對當時的政治提出建議,然而武則天認為他不過是一舞文弄墨的文人,並不采納他的意見;即便對於他勸諫將高宗靈柩運回長安的建議,她也置之不理。
從此,陳子昂心生不滿,並指出武則天是“外有信賢之名,內實有疑賢之心”。這一下更得罪了剛愎自用的武則天。同時由於他上書直言不諱,也得罪了一些權臣,遭到他們的嫉恨。從此,陳子昂感到心灰意冷。他想努力改革政治弊端,可是自己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酷吏們依然橫行無忌,武則天的侄兒們還是權傾朝野。後來陳子昂因繼母去世,回鄉守孝去了,守孝期滿回到長安之後,他被擢升為右拾遺,但終日鬱鬱寡歡,準備辭官歸隱。
就在這時,陳子昂因朋友的牽連被判入獄兩年。出獄後,他跟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契丹,擔任參謀一職。結果前方兵敗失利,武攸宜猶豫不前。陳子昂見後,提出要武攸宜親率部隊擔任前鋒主動出擊。誰知貪生怕死的武攸宜根本不理睬他。由於陳子昂堅持自己的主張,再三要求武攸宜親率士卒出擊,結果被武攸宜罷免了他的參謀職務,降為軍曹掌管書記文牘之事。
此時,陳子昂感到深深的絕望了。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懷著滿腔憤激之情,登上了薊北樓,一邊緬懷古代明君聖賢的豐功偉績,一邊回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深感前途一片黑暗。從而寫下了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這是他理想破滅的悲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從戰場上回來的陳子昂,立誌歸隱,便以父親年老多病為由,上表請求辭官回鄉,侍奉老父,以盡孝道。武則天同意他的請求,從此他回到了家鄉射洪。
但是武三思等人卻不放過他,他們指使射洪縣令誣陷陳子昂,把他關進大牢,陳子昂憂憤交加,不久就去世了。
元代有人稱陳子昂是“唐之詩祖”,給他這麼高的評價,主要是針對他對詩歌的革新理論和詩歌的創作實踐而言的。
陳子昂的詩歌革新理論,深刻批判了晉宋以來的形式主義,要求詩歌反映社會現實,謳歌進步理想。
陳子昂在革新理論的指導下,親自實踐,努力創作,寫下了《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優秀的作品,“一掃六朝弊習”。
陳子昂的詩內容充實,針砭時弊,關心國家興亡和人民苦難,具有強烈現實意義。
不難看出,陳子昂的詩已洗盡六朝脂粉氣,成為“音情頓挫,有金石聲”的作品。因此,說陳子昂開創一代新詩風,成為“唐之詩祖”,是毫不誇張的。
總之,陳子昂順應時代潮流,高舉詩歌革新大旗,橫掃六朝形式主義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
王昌齡
在群星燦爛的唐代詩壇上,有一位“位卑而名著”的傑出詩人,對後來詩歌,特別是絕句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就是贏得“詩家天子”稱號的王昌齡。
王昌齡,生年不詳,卒於約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授校書郎,改汜水尉,再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今湖南洪江西)尉。開元、天寶間詩名甚盛,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尤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出塞》兩首皆有名。其宮詞善寫女性幽怨之情,也為世所稱。原有集,已散失。後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平民家庭裏,他一生貧困,生活在社會的下層。後來雖然中了進士,當了個小官,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合世俗,被一貶再貶。即使如此,流言蜚語還是鋪天蓋地地向他襲來,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麵對這無情的現實,他決定辭官歸隱,但就在他辭官返回故鄉,路過亳州時,被刺史閭丘曉無辜殺害。
王昌齡一生雖屢遭貶謫,但他也有得意的時候,他在邊塞時,豪情萬丈,想在疆場立功,尋求出路,其《從軍行》就表明了他當時的誌向: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中的“不破樓蘭終不還”抒發了詩人的愛國豪情和衝天壯誌。
結束了邊塞生活,王昌齡到了長安,任校書郎,這也是他很得意的時期。在這裏,他與李白、高適、王之渙、王維等人,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吟詩作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與高適、王之渙“旗亭畫壁”的故事,就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有一天,外麵還下著小雪,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相約到旗亭交流詩體,同時在那裏聚餐。正當他們酒興正濃之際,忽然有梨園伶官(即樂官)十幾個人上樓來搞聚會。
他們三位詩人見此情況,就退到一邊圍著爐火觀看。剛過一會兒,有4個歌女上樓來了,她們穿著十分華麗。當時樂聲漸起,4個歌女則聞樂起舞,頓時安靜的旗亭一下子熱鬧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