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王昌齡提議說,我們都是以詩出名,今晚不妨多寫幾首,以詩助興。每人的詩稿上不留姓名,送給她們吟唱。誰的詩入選為她們所唱,誰就勝。於是他們快速的寫詩送給伶官,等著她們吟唱。
過了一會兒,有一伶官打著拍子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新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聽完後,在牆上作一記號。
接著又一伶官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聽完也在牆上作一記號。
又有一伶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作一記號。
唱了半天,沒有王之渙的。他認為未必自己的詩不如他們,便起身說:“這些伶官都是潦倒樂官,聽唱的都是一些俗辭,至於陽春白雪,這些俗人會唱嗎?你不信,我挑出歌女中最佳的讓她唱,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當麵認輸,終身不與你們比高下。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就要奉我為師。”大家聽罷,一陣歡笑之後,等待看結果。一會兒,王之渙挑選的人出來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果真唱的是王之渙的詩,他聽後高興地說:“你們看,我沒有吹牛吧!”大家聽後,歡笑不已。
當然,王昌齡之所以被稱為“詩家天子”,主要還是他絕句貢獻大。他的詩現存180餘首,其中絕句約占一半,藝術造詣也最高。
他的詩在人物心理刻畫上,善於捕捉一刹那的感情變化,並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中從“不知”到“悔教”,中間用柳色帶動,把少婦的勸夫封侯到後悔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尤為深刻,充分表現了王昌齡在表現人物心理上的高超藝術手段。
王昌齡的詩能夠廣為流傳,還在於能深入淺出,如《出塞》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首詩字裏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急切的為國立功的豪情壯誌,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曲折地諷刺了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既有對曆史的總結,又有對現實的批判和對將來的憧憬。
王昌齡的詩作長於心理刻畫,注意虛實結合,深入淺出,達到了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從而廣為流傳。
孟浩然
孟浩然,生於689年,卒於740年,湖北襄陽人,是唐代著名詩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後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晚年曾為荊州從事,一生不得意,寄情山水,遊曆了東南各地,寫了許多山水詩,因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
孟浩然在家勤學30年,但一生懷才不遇,因而很容易受到襄陽當地曆史上著名隱士的影響。他對這些隱士高人仰慕不已,經常去憑吊、瞻仰他們的遺跡舊址,他不止一次地去鹿門山尋覓龐德公的隱跡,深感“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孟浩然對曾經隱居隆中的諸葛亮也非常崇敬:“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也希望自己能夠逢遇明主。
還在30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孟浩然正在那幽靜的樹林中散步的時候,他看到那樹枝上壓滿枝頭的果實,不勝感歎。他想到孔子三十而立的教誨,想到自己雖飽讀詩書卻無一點功名,不能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想到自己到而立之年,還住在田園之中,不禁文思湧動,揮筆寫了一首《田園作》,道出了“三十猶未遇”、“丘園日暮空”的感歎。
在開元16年(728年)歲暮,孟浩然滿懷希望,離家去京應考。但考試的結果是名落孫山。科場的落魄使他平生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科舉製度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後來他總結自己落榜是朝廷無人的緣故。雖然朝廷無人,但他並沒有馬上回去,而是留在京城,結交朋友,以顯露自己的才華。
這年中秋,孟浩然應邀參加了一些文人學士舉辦的賞月吟詩會。當孟浩然念出:“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在座的文人、名士都讚揚這句詩清絕秀麗,集體放下筆不再續聯。丞相張九齡、禦史王維、尚書侍郎裴朏等很快便與孟浩然結為忘年之交。此事在京城都很快傳開,孟浩然的詩名也就傳開了。
孟浩然在京城期間,經常生病,托宰相張說舉薦的事,也是杳無音訊。至此,孟浩然覺得再呆在長安沒有什麼意思了,仕途的進取已沒有什麼希望,於是,歸鄉隱逸的念頭產生了。
回家兩年後,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不快,孟浩然開始了出遊。先到洛陽,再順舟南下,循著汴水、邗溝、江南而行。先後經過滎陽、汴州、宿州、楚州、揚州、潤州、蘇州、太湖、杭州。這次出遊,對於孟浩然來說,是為了散心。他在《自洛之越》一詩中歎息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現在隻好寄情山水,泛舟湖海了。
這次出遊還鄉後,孟浩然又開始了閑居生活。第三年唐玄宗詔令州郡,舉薦賢能。當時襄州吏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韓朝宗很欣賞孟浩然的才學,想向朝廷推薦他,於是約孟浩然做好準備,一起去長安。可是約好見麵的那一天,孟浩然正碰上一位朋友來訪,兩人正在一起飲酒、高談闊論時,門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他已在外麵等你了!”孟浩然聽後,馬上嗬斥說:“正在飲酒,不要管他!”孟浩然失約,韓朝宗一怒之下,也走了,再沒找過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