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多次打擊之後,他並沒有把個人不幸的命運和生活放在心頭,他更多地想到的是國家和人民,是抗擊侵犯、收複失地。陸遊從34歲起,先後出任了許多地方上的小官,後來被調到朝廷,擔任樞密院的編修官等職。宋孝宗即位後,知道陸遊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就開始重用他。陸遊在宋孝宗麵前陳述了一些整頓軍政、鞏固國防、恢複中原的想法和打算。但是,宋孝宗沒有抗金的決心,一遇到戰爭失敗就想走求和的老路。這令陸遊非常氣憤,常常在宋孝宗麵前反對求和,後來陸遊也因此被罷官。這時的陸遊已經是42歲的中年人了。
4年後的一天,在家閑居的陸遊突然收到四川抗金將領王炎的書信,邀請他去做幕客,陸遊十分激動,以為報效國家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在四川,陸遊度過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歲月。他積極為王炎謀劃抗擊金兵、收複失地的進取之策,還參加了幾次戰鬥,在戰鬥中表現得很勇猛。
正當陸遊激情滿懷想要大顯身手的時候,王炎被調回了臨安,西北的戰事也鬆弛下來。陸遊的誌向又一次被狠狠地打碎,他的心情由悲憤變為狂放,並給自己起號叫“放翁”。
老年的陸遊,已不能身體力行但仍時時牽掛國家的安危。有一年春天,他去村東頭看牡丹花。當他看著鮮豔奪目的牡丹花時,很自然地聯想起盛產牡丹的洛陽城來。洛陽淪陷,老人再沒心思觀賞下去了,他懷著無比傷感的心情回到家中。他抱恨看不到中原的收複,感歎自己年老體衰,不能策馬殺敵。想著想著,他禁不住熱淚橫流,揮筆填下了著名的《訴衷情》的詞,其中最後一句: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陸遊一生經曆了無數的挫折,想要收複中原,統一國家的理想也沒有實現,但他相信下一代一定能實現他的理想。
辛棄疾
辛棄疾,生於1140年,卒於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那年他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百姓,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要求加強作戰準備,激勵士氣以恢複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被朝廷起用,不久病死。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貴族家庭。出生前13年,山東和祖國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所侵略。辛棄疾的父親死得很早,是祖父把他撫養長大。祖父為了生存,投靠金政權做了個小官。辛棄疾每天耳聞目睹金軍對百姓的欺壓,心中從小就建立了恢複中原、打擊侵略者的壯誌。他不但刻苦攻讀古書典籍,研究兵法,而且還潛心練習武藝,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紹興31年(1161年),他在濟南組織2000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當時,在潼關以東、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以濟南農民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力量最大。耿京以山東東平為據點,擁有25萬人馬。辛棄疾帶領他的隊伍參加了耿京的義軍。耿京早就聽說辛棄疾的大名,非常歡迎,讓辛棄疾在軍中擔任“掌書記”,負責大印、信符和處理重要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