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活的後期,國破家亡,漂泊沉淪,特別是趙明誠的死,使她陷入了極其痛苦的深淵,因而她後期的詞作大多抒發身世之感,寄寓家國之思,通過個人的不幸遭遇和哀愁的心境,反映出時代的動亂和人情的淡薄,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基調淒苦低沉,籠罩著濃鬱的傷感氣氛,在藝術上達到了精工圓熟的地步。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全詞極力渲染一個“愁”字,寫得纏綿哀苦,真摯動人。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兩句,真切而具體地描繪了人們在極度悲痛而要傾訴衷腸時的情景,極言其悲愁之重,苦痛之深,富有特征性。又如《永遇樂·落日熔金》,是作者漂泊江南在元宵節日就其生活感受而寫成的。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作者飽經憂患後的苦寂心情,表白了作者對故鄉故國的眷戀,隱含對屈辱求和、苟安一隅的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滿和譴責。此外,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添字采桑子·芭蕉》等詞,也都在對故鄉故國的懷念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李清照晚年的詞作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她的《聲聲慢》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而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經過國破、家亡、夫死的遭遇而產生的沉痛、淒楚、哀傷的感情,起句連用14個疊字,全詞97字,而用舌齒兩聲竟有57字,深刻、細致地顯現了冷清淒苦的環境和抑鬱惝恍的心情。語言工巧而無雕琢痕跡,流轉如珠而富於音樂性,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才能。
李清照是詞壇婉約派的大家。她長於抒情,善於用白描手法,創造性地塑造鮮明、完美的藝術形象。她反對以詩為詞,但注意向民間學習,喜用口語,明白如話,充滿了生活氣息。她融書麵語言和口頭語言為一爐,詞的語言精煉準確而又形象生動,淺白樸實而又富於音韻美。李詞在婉約的風格中還帶有豪放的一麵,意境開闊,想象豐富。她的《漁家傲·天接雲濤》則是一首洋溢著浪漫主義情調的豪放詞。在兩宋詞壇,李清照另辟蹊徑,獨樹一幟,被稱之為“李易安體”,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陸遊
陸遊,生於1125年,卒於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今浙江紹興人。
1210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85歲的老人奄奄一息,即將告別人世。臨死的時候他對兒子說:“我就要離開這個人世,但還沒有看到國家的統一,以後等國家統一了,一定要到我的墳前告訴我一聲。”這個老人就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
陸遊生活的年代,正是金國大舉南侵的時候,南宋統治者內部抗戰派和投降派也在進行著激烈的較量,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陸遊麵對這樣殘酷的社會現實,從青少年時期就立下了報國大誌。29歲的陸遊在臨安參加進士科考試,想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抱負,但這次考試有奸臣秦檜的孫子在內,秦檜利用他的權勢,示意主考官要把他的孫子錄取為第一名。所以,陸遊雖然考了個第一名但卻被拿了下來。遇到了這麼大的打擊,陸遊懷著悲憤的心情回到了紹興老家,但他並沒有就此消沉,而從失意中振作起來。他不停地練習武藝、研讀史書,準備有機會就上疆場為國盡忠。就在這時,命運又和陸遊開了個玩笑,一次出遊中,陸遊和他的前妻唐婉偶遇,勾起了他內心痛苦的回憶,曾使他一度消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