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另一類神仙道化劇有《嶽陽樓》、《黃粱夢》和《任風子》。《嶽陽樓》寫呂洞賓三過嶽陽度化老樹精的故事,是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中的上乘之作。《黃粱夢》是與李時中及藝人花李郎、李二合撰的劇作,脫胎於唐傳奇小說《枕中記》,寫鍾離權度呂岩成仙的故事。《任風子》寫馬丹陽在甘河鎮度化屠夫任風子的故事。他的神仙道化劇都是演述全真教的度化故事,思想傾向貼近全真教教旨。他主張逃避現實,提倡修道登仙,自然是消極和荒謬的,但他對當時不公正的社會現實的暴露和譴責則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是不可忽視的。

馬致遠雜劇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然而卻有較大的藝術感染力,他擅長悲劇性抒情,情調淒涼、悲憤,曲詞典雅清麗,膾炙人口,對元、明兩代文人創作很有影響,被列入元曲四大家之一,朱權《太和正音譜》甚至將他列為群英之首。

王實甫

王實甫,生卒年與生平事跡皆不詳,是元代戲曲作家,元朝大都(今北京市)人。王實甫名德信,大致活動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

共創作雜劇13種:《西廂記》、《雙蕖怨》、《麗春堂》、《進梅諫》、《明達賣》、《販茶船》、《於公高門》、《麗春園》、《七步成章》、《多月亭》、《陸績懷桔》、《芙蓉亭》、《破窯記》。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與《麗春堂》均有存本傳世。《貶茶船》、《芙蓉亭》各傳有曲文一支,餘皆不存。

《西廂記》屬雜劇,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5本21折。內容寫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鶯鶯,兩人發生愛情。駐軍孫飛虎叛亂,兵圍普救寺欲強娶鶯鶯。危急之中,崔母許諾能退兵者以鶯鶯婚之。張珙遣書白馬將軍杜確,杜引兵解圍後,崔母又悔婚約,讓張珙與鶯鶯以兄妹相稱。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態度,寫崔、張的愛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撓和破壞,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婚姻製度對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殘,並通過他們的美滿結合,歌頌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要求以及他們的鬥爭和勝利,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西廂記》人物性格十分鮮明,聰明熱情的鶯鶯,赤誠瀟灑的張生,大膽活潑的紅娘和古板頑固的老夫人,都成為中國古典戲曲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典型意義。

《西廂記》有成功的戲劇衝突,並特別注意人物心理刻畫,曲詞優美生動,情景交融,是一部抒情詩劇,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世貞《藝苑卮言》評價說:“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西廂記》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牡丹亭》、《紅樓夢》等傑出作品都繼承、發揚了它的思想藝術。

白樸

白樸是元代戲曲作家,字太素,號蘭穀,初名恒,字仁甫,元朝奧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白樸的父親白華,任金樞密院判官,金哀宗天興2年(1233年)元兵攻破金都城開封,劫掠婦女,白樸與父母在兵亂中失散。後來由詩人元好問帶他到山東聊城。後數年,與父白華重會,不久移居真定(河北正定)。自從失去母親後,白樸即不吃葷腥,並立誌不做元朝官吏,經常遊山玩水,飲酒賦詩,一度居於南京,晚年北返。後因其子為官,贈白樸嘉議大夫、太常卿。

白樸作有雜劇16種,現存《牆頭馬上》和《梧桐雨》2種。《流紅葉》和《箭射雙雕》存留殘曲。生前手訂詞集《天籟集》,存清代刊本。散曲存有小令37支,套數4套,內容多為歎世、寫景和歌唱男女戀情。

《牆頭馬上》取材於唐代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寫李千金與裴少俊相愛而私自結合,在裴家花園匿居7年,生下一兒一女,終被裴父發現趕出,後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賠禮,又獲重圓。《牆頭馬上》是元代四大愛情劇之一,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由互相愛戀而結合的故事,宣揚了愛情婚姻上自由結合的合理性,表現了一種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的思想傾向。劇中塑造了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她雖出身貴族,卻率真、潑辣、敢作敢為,沒有大家閨秀的猶豫和軟弱,裴少俊和裴尚書的性格也都比較鮮明。劇本富於喜劇性,通過戲劇衝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較成功。有《古名家雜劇》本、《元曲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