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號已齋叟,元大都人,生活在金宋相繼滅亡、元朝正在統一中國的時期。那個年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關漢卿看到這種現實,決心不走仕途這條路,而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才華傾注於戲劇藝術。作為受壓迫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員,關漢卿長期生活在平民百姓中間,交結多是社會地位低賤的人,這使他對黑暗的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從他寫的一些散曲如《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等中可以看到他不受傳統的禮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縛,在到處存在邪惡勢力的社會中,在世態炎涼的惡劣環境中,他具有一種傲岸不屈的精神和對生活執著的性格。他在《不伏老》中,把自己比喻為一顆“銅豌豆”,就是表明了他不受世俗約束的個性及其頑強的特征。
關漢卿不但致力於雜劇創作,有時還親自登台演出。他是當時戲劇團體“玉京書會”的代表人之一,和當時的一些雜劇作家互有往來,與當時著名女演員朱簾秀交往也很深。可以看出,關漢卿既是一位偉大的戲劇文學作家,又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戲劇活動家。
關漢卿的戲劇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鬱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強權勢的凶狠殘暴,又有平民百姓、尋常人家的悲劇遭遇;既有對官場黑暗無情的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栩栩如生的是一些普通婦女的形象,竇娥、趙盼兒、杜蕊娘、燕燕等,她們大都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淩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讚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誌,歌頌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雄行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奏響了鼓舞人民鬥爭的主旋律。
《竇娥冤》是關漢卿最著名的戲劇。主人公竇娥是個命運悲慘的下層社會的弱女子。她從小死了母親,被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蔡婆婆是個放高利貸的,和獨生兒子一起生活。竇娥嫁過來不久,丈夫就生病去世,這一家庭裏便剩下了一老一小兩個寡婦。村中的無賴張驢兒強迫竇娥嫁給他,竇娥不願意,張驢兒想用毒藥毒死蔡婆婆來陷害竇娥,哪知道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他就反咬一口,惡人先告狀,說竇娥下毒藥毒死了老公公。官司打到縣裏,糊塗的縣官認定竇娥是凶手,要她承認是她毒死公公(張驢兒的父親),竇娥堅決不承認,縣官嚴刑拷打,竇娥還是不服。縣官要拷打蔡婆婆,竇娥為了免除婆婆的痛苦,寧願自己受罪,便承認是自己毒死了張驢兒的父親。一場冤案鑄成,竇娥被判死罪。竇娥赴刑場時,下起了六月雪,把全劇推向高潮。
關漢卿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他在元代劇壇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哭存孝》、《魯齋郎》、《單刀會》是他的代表作。
馬致遠
馬致遠,生年不詳,卒於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到泰定元年(1324年)之間,是元代戲曲、散曲作家,號東籬,元朝大都(令北京)人。約在大德年間,馬致遠出任江浙行省務官。在杭州時與散曲作家盧摯過著隱居生活。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黃粱夢》(與人合作)7種。《誤入桃源》僅存殘曲。據清張大複《寒山堂曲譜》等書記載,他還著有南戲《牧羊記》,與人合撰《風流李勉三負心記》、《蕭淑貞祭墳重會姻緣記》,後二劇已失傳,僅存殘曲。此三劇的作者,尚待考證。散曲有輯本《東籬樂府》,計收小令104首,套數17套。《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講述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
《薦福碑》,取材於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寫書生張鎬窮途落魄,寄居薦福寺中,欲拓印廟裏顏真卿手書碑,賣錢進京趕考,不想又被暴雷擊碎。《青衫淚》以唐代詩人白居易長詩《琵琶行》為因,描寫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愛情故事,穿插由於商人幹預而造成的糾葛。《陳摶高臥》寫陳摶拒絕宋朝廷的征聘,歸隱於華山的故事。這三部劇都是寫儒士的不幸命運的,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對現實社會有所抨擊,同時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