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問題,極為簡單的問題,就這麼簡單的問題。
所謂非主流服飾,就是五顏六色,想知道非主流服飾的起源就去看日本視覺係的服飾。再國小一點,說到我們中國,一個鄉村大媽隨隨便便勾搭幾件衣服穿在身上,就成了五顏六色,就是“非主流服飾”。一些服裝設計師看到這樣搭配,就想到了專門設計這種服飾,由此,非主流服飾形成。
《□□》□□空間的發展,使非主流圖片有個用武之地,非主流說:“我的美可以在□□空間裏展示。”就這樣展示了。
什麼是非主流圖片呢,很多沒腦的人都說,P過的,P過的就是非主流圖片。非主流圖片的真麵目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國外的音樂風格比較多,藝人的專輯封麵和海報,有很多都夾雜著傷感意境在圖片上,這些圖片都是經過PS的,PS是要用PS軟件的,原始PS軟件是進口貨,不是國產貨。進口貨來了,很多人都會PS了,自己拿個相機或手機,往牆角一蹲,就可以拍了,PS以後就是非主流圖片了。這就是非主流圖片的形成:用國外軟件設計國外圖片風格,就順當的成了非主流圖片。
非主流字體的形成。計算機的多功能,造就了電腦愛好者巧妙的運用方法:日本字體加上英文字體加上符號加上他國各種字體,就形成了一連串怪異的字體,看起來挺個性的,就用在了網名上。這種連串字體本不是非主流,硬著頭皮被那些草包說成非主流字體,還弄了非主流火星文的名稱。
在草包眼裏,隻要你時尚你就是非主流,隻要你另類你就是非主流,發型服飾凡不與大眾雷同的均被草包說成非主流,2007年,邊緣文化形成,2008年,邊緣文化旺盛。
聲明:
頹廢憂鬱的人不是非主流,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就已經有懂得頹廢的生物了(舉例說億萬年前侏羅紀的恐龍吧,有隻雄性霸王龍,它老婆被劍龍先奸後殺,霸王龍就整天不吃飯,睡覺也不蓋被子,整天披頭散發的玩著□□,就頹廢死了。恐龍比人類還要聰明,那當然也會有感情,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有動物知道頹廢憂鬱了。你難道說霸王龍就是非主流頹廢男生?被□□的雌性霸王龍就是非主流傷感女生?這一點至少是說不通的。)
[第四
非主流的意義何在]
一個文化的形成,所能夠擎起的意義並非隻是簡單的知名度,而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社會的麵貌。
就像朋克一樣,它先從音樂上給英國爭了光,使英國搖滾風格得到蓬勃發展,雖然它隻是後現代虛無主義。我們知道,倘若一個國家亂了,就會有民主,比如曆史上的起義、民聯,而70年代英國的朋克風爆發,就是起義,但它和我們所想的起義不一樣,真正的起義是要有革命性的武裝行動,公開的抗爭。1970年代的朋克是音樂上的起義,他們(朋克,英國的人民群眾)對社會不滿,可是並沒有實際能力去反抗,撐不起武裝起義,他們選擇在音樂上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他們用狂野釋放了自由主義,完全擺脫了封建社會的製度,他們不是理性的人,朋克就是瘋子。朋克實際不是革命,但也不能說它不是革命。上世紀美國爆發的嬉皮士運動才是真正的另類革命。
談非主流之所以要談到朋克,是因為兩者都有共同點,都屬於範圍較廣的亞文化,也都是在國內形成,國內發展,國內結束(至此要說明一點,非主流是國內醜陋文化,屬於家醜,沒有傳到日本及韓國,更別說歐美)。而非主流能不能和朋克比?比不了。朋克是英國原創文化,非主流是中國盜來的文化,得以吸收後,才叫非主流。非主流說褒義一點,是亞文化,說貶義一點,是國恥。為什麼是國恥呢?非主流的出現,隻能證明中國推崇非主流、崇拜非主流的都是瞎子,甚至連瞎子都不如。很明顯,非主流是偷來的,中國的瞎子不知道它是偷來的,所以推崇,而推崇非主流的是什麼人呢?青少年,什麼年代的青少年呢?80後90後,兩個零後。為什麼會是他們這些人呢?因為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到了2008年的時候,都基本上屬於青少年了。什麼是青少年?青少年就是年輕人。基本上做事情比較莽撞的人都是年輕人,這些個年輕人不知道青紅皂白,看到什麼要什麼,看到了非主流,就跟了非主流。他們思想不夠成熟,價值觀不夠成熟,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沒有一個客觀明確的觀點,因此,很容易接受某一種毫無意義的東西,非主流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非主流根本就不是個東西。
[第五
反非主流與潮流意識]
若想引起一個文化潮流,要滿足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滿足新文化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製度等
。廣義上講,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這些東西所輻射出來的內容,必須要有一個群體從中來進行某種活動,也就是說你所引起的事物必須要讓人信服,產生樂趣而去追逐。不可否認,社會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曆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新文化潮流,一個這樣複雜的東西,是需要長時間的演化才會產生。而非主流現象的出現,就掃描了中國千年以來頓而不極進的時尚霸權主義與封建思想。這就是非主流現象唯一值得稱讚的地方。而現象的產生,卻引來了一大批的人指責,他們之所以指責,是因為他們還保留著封建思想,因此才會“看你不順眼”。
直至非主流現象的狂熱在2008年到了頂峰,國內卻出現了反非主流群體,這個群體的出現又意味著什麼?非主流有利有弊,而弊卻大於利。反非主流的出現,一點利都沒有,為什麼呢?我們就指著反非主流人群反非主流的方式來說話。他們反的方式有三種:打非主流、罵非主流、惡搞非主流。請問這三種方式是什麼行為?流氓行為。都說我國是禮儀之邦,流氓行為算是禮儀麼?當然不是,非主流在國內產生,已經促成了國內青少年不識相、缺乏正統教育、無知的行為,再出現個反非主流,以打罵惡搞的方式促成了中國青少年的流氓行為,這就是雪上加霜。潮流畢竟是潮流,總會有低落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去引領教導這些人不要誤入歧途,不應該使用流氓式的暴力行為來逞英雄。
[第六混混引起的非主流潮流]
在2006年,我所處在地區正是一個混混泛濫的地方,那些以怪異的服飾和發型麵向人們,所以在街市上,他們就是焦點,他們所出入的場合是網吧、溜冰場、校園,他們的事情就是混,男女嘴裏都叼著煙,常常出入校園,是在校園敲詐、打架。之後,我經朋友介紹認識了這些人,我的衣著打扮也跟他們一樣,被視為另類。以直劉海、長燕尾、長鬢角、掉檔褲、耳釘等等為標準,開始了混混生涯。喝酒、抽煙、打架,整日沒有正事。後來我認識了一個朋友,是混黑社會的,平頭,三十多歲,紋身一大堆,他喜歡穿黑色裝,我也喜歡黑色裝,兩個人都屬共同愛好,我就認了他做大哥,他那是真的混,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所出入的場合隻有一個,就是夜總會。那時候我明白,混要混出個樣來,要麼就不混。從那個時候,每在閑暇時,就開始分析作為混混的生活習性、為什麼會出現混混、他們有著怎麼樣的心理、服飾和發型又是從哪裏學來的。當然這也是出於我喜歡看社會,我一旦對哪一種東西產生興趣,就會去慢慢的接觸它。後來我認識了一個混混幫的老大,姓嚴,他對我很好,常常在一起喝酒,他就跟我說了為什麼會有混混,混混應該具備什麼?他所說出來的意思就是出來混才是最有前途的。很多混混都不做好事,其實我覺得這個社會必須要有這樣的人,沒有這樣的人,那些正常居民就不會產生警惕,他們如果長時間沒有產生警惕,總有一天就會失去了警惕的能力。國家不能完全太平,也不可以完全太平,偶爾有個大小事件是正常的,這樣能夠督促人們的生存能力,應變能力。國家如果太平得絲毫不壞,那麼這個國家的人就是木頭。談非主流必須要談到混混,也就是混混才引出了非主流。大多數混混學問都不高,學問不高也就釀就了無知,因為無知才會把偷來的文化說成非主流。有些人自認為能掌握整個潮流,那要看自己是幹什麼的,是什麼人,如果連潮流兩個字都分不清的話,別說掌握潮流,就是掌握根筷子,你力度都不夠。